Come, and you will see.
已更新:3月10日
余振達博士
香港神托會行政院總裁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呼召第一批門徒(約一35-39),當中的一段,記錄得很仔細,就如劇本一樣,將當中的走位、動作和對白細膩敍述,讓讀者感受到劇場感之餘,也突顯了門徒在當中的主動角色。
兩位一直跟著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耶穌走過,「就跟從了耶穌」。他們的動作使耶穌格外留意,便「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或許二人想像不到耶穌會如此提問,立時反問耶穌,你住在哪裡?那一刻耶穌沒有表現驚訝,仍欣然回答,「你們來看」(Come, and you will see)兩位門徒就跟著耶穌,到了他的住處,亦開始了他們被呼召的生命。要看到 (see) 上帝的旨意,門徒的「來」(come) 是重要的。
「上帝向人發出呼召,人以生命來回應,這就是召命。」楊錫鏘牧師在「召命: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一書的序言中,鏗鏘地定義了「召命」這個宗教術語。上帝與人就像探戈舞的拍檔:台上每一個動作,源自這對拍檔的感應和默契,台上一段美妙的探戈舞,靠賴兩者的無瑕配合。
實情是,神學進修是與上帝共跳探戈的一小舞步。匆匆數載只是生命歷程的一瞥,卻讓我看見上帝的奇妙浩大。每次回味這段歷程中的每一個片段,都能細嚐上帝在路徑上滴下的脂油。
看見上帝的腳蹤
課程的其中一個要求,是選讀一本宣教士傳記,認識宣教士的領導風格,並寫成讀書報告,準時交貨。一份平平無奇的課堂功課,上帝讓我看見祂的腳蹤是多麼的近。我有幸找到一本有關六十年代,母會創會宣教士的傳記,展書細讀,才真切感受到宣教士昔日所處的受限環境,和因福音的緣故而走上的服侍路。她們在服侍中,獻上了自己的醫護專業,像道成肉身的耶穌一樣,生活在貧苦大眾當中,並以「貼地」的福音和服侍,回應群體身心靈所需。此刻發現身邊的弟兄姊妹,原來是書中所記昔日的小孩,教會生活頓時變得有血有肉。上帝讓我看見祂昔日如何建立教會,也使我深信今天祂的恩手仍與我們同在。上帝的腳蹤就在這裡。
我們就像事事好奇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探索,並在上帝的引領下回應召命。

看見世界的真實
印度是城市研究課程的其中一站。到印度考察,定會想起各樣旅途上的安排:要打防疫針麼?要帶樽裝水麼?記得飛機是晚上抵埗的,我看見的是一個陌生的國度和在昏暗路上的眾多面孔。想到未來兩周的旅程,實在期待,但也有點忐忑。
兩周的行程認識了當地不同的機構和教會,更有機會與其他宗教朋友交流,實在難能可貴。但最深印腦海的一幕,卻是剛到加爾各答,看見在行人路的紅綠燈前,躺著一個半身赤裸的男子。他躺在地上,動也不動,旁邊的路人不慌不忙地走過,生活如常。我不知這個男子有沒有氣息,但我們人生路不熟,也不知道應作什麼。我們是否應如那位撒馬利亞人一般,「看見」並作他的「鄰舍」?當地接待的同工或許已見慣不怪,帶領著我們徐徐地到了馬路的另一邊。當然我可以想到千萬個推搪的理由,但當刻實在是沒有動起慈心。
那一瞬間的看見令我反思:Like it or not,社會的需要是很真實的,真實得令人透不過氣,甚至不願去看,以為國王真的披上了新衣。上帝邀請我們參與祂的救贖工作,而這救贖工作不只是叫人得到永遠的生命,更是要人由今天開始得到更豐盛的生命。服侍,就是要願意上前、看見,接受上帝的這項邀請。

看見創造的可能性
論文當然是最富挑戰性的一項要求。由初期「膽大大」希望挑戰如大海一樣廣闊的課題,到修改至勉強可以遞交的研究建議書,經歷了不下過百次的修改。研究建議書通過了,才算是真正的起步,而難關接踵而來。資訊實在太流通、太豐富了,可以想像的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但論文研究有一個固定的框架,如何將海量的參考與分析,有系統地放進這個有限的框架內,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生命歷程也像研究一樣,上帝讓我們尋找生命的可能性,我們就像事事好奇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探索,並在上帝的引領下回應召命。但這個過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要準備走過高山與低谷,也要有信心,依靠上帝經歷不同嘗試和可能。這一切,都是源自這位不受限制的上帝,從祂手中所造,這一切早是明明可知的。
看見服侍的焦點

每一位認識的同儕,都在學習過程中經歷起跌,我當然也不會是例外;跌踫的經驗就是事奉成長的沙石,不能避過,卻要用篩子篩走,使自己更抓緊焦點。於我來說,學習神學課、聖經課、領導課、靈修課等,就是將好奇心轉化為服侍焦點的過程;論文研究則是一個自省和整合的機會,梳理所學所見,塑造出服侍的模式。
往探訪加爾各答的孤兒院時,與昔日和德蘭修女一起服侍的修女簡短傾談。言談之間,我們一行人問到,是什麼推動德蘭修女數十年對貧窮人的不離不棄?修女們回應道,德蘭修女或許不是對每一個躺在街上的人都生憐憫之心,但她卻會在每一個貧窮人身上,看見耶穌。德蘭修女的看見,成為了她一生服侍的焦點。
英國宣教士William Carey在二百多年前抵達印度塞蘭坡(Serampore)港口,開始他一生宣教旅程,並將聖經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他的名言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 成為眾多信徒的座右銘。固然我們所信的不是以行為稱義的信仰,但上帝的呼召,與個人的回應,卻是像探戈舞的一領一隨。
昔日,耶穌呼召門徒並不用高言大志,純粹是邀請他們自己去看。先來、再看,讓門徒親自看見福音書中強調的世界的光,就是那關乎生命的道路。耶穌所作的,就是在紛亂的世情中,校正門徒的焦點,讓他們清楚看見這點光。
耶穌呼召門徒並不用高言大志,純粹是邀請他們自己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