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
已更新:3月14日
陳敏斯博士

即使一個很有美德的人,在道德抉擇上,仍然是困難的,實際情況往往比想像中複雜,根本沒有簡單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可循,在每個情況下,都需要特定的識別能力 (discernment)。情況越複雜,就越需要倚靠上帝和尋求祂的 聲音。赫傑遜博士,在主題文章中用了一個模擬案例,在此,我嘗試用一個類似的真實個案作起點。
真人真事
達強是一個成熟、愛主的基督徒,也是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在一間誇國公司當部門主管,最近,他獲提升並派往越南工 作,主要職務是要競投一個龐大的基建工程。要競投成功,必先要將20%投標額,放進一個海外帳戶,作為「顧問費」, 否則機會渺茫。若投標不成功,達強不但職位不保,連和他合作多年的整個團隊,也要解散。
我們不容易只用規則或後果,去衡量做事手法是否恰當。問題是,假如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了一個崇高的目的,作了一 些不道德的行為,他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嗎?在一些非常的情況下,究竟一個人的存在(being) ,可跟他的行為(doing) 分 割嗎?歷史上亦不乏這些例子,著名神學家潘霍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積極參與刺殺希特拉的陰謀,不但不成功, 並在德軍投降前23 天被處決。
「主動」或「被動」

很多研究「貪污」的學者,都會將「貪污」分為「主動」和 「被動」兩種,前者是以賄賂達成一些不合法或不道德的事,後者是在一個腐敗的制度裏,以額外的付出,令合法的事得以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筆者的丈夫,早年在印度工作時,就遇到不少後者的情况,若不交「特別服務費」,要裝一條電話線,需時也要兩年。在國內工作的人士,相信這些情況,是屢見不鮮的。
當然,我們在聖經上找到不少對賄賂的譴
責(箴15:27, 17:23, 22:16),但在某些方面,它對賄賂也有正面的評價(箴17:8, 18:16, 21:14) 。上帝對道德的要求是絶對的,但在某些情況 下,也容忍人性的軟弱,因為改變是需時的。縱使當時羅馬的統治和稅制非常腐敗,耶穌對其制度,也有一定的認同, 依法交稅。如果我們細心研究,聖經對賄賂的譴責,主要是針對那些防礙正義,又或藉權勢,去欺壓他人,特別是貧窮 人。
適切本土文化的社會參予神學
馬來西亞牧者華勇(Hwa Yung) 會督,在他 「行賄與貪污」一 書中提到,要幫助亞洲信徒,更有效和有系統地去面對職場 上的種種挑戰,我們必須發展一套適切本地文化和處境的社 會參予神學(Social Engagement Theology) [1] 。這一套神學,必須要對外來的壓 力、人性軟弱及屬靈上的不足,有充份的把握、否定不合聖經的二元世界觀及對世界的退隱 、並清楚瞭解基督徒的道德原則,可是在處境和文化上,卻要有適當的闡釋及應用。
在這方面,學者韋伯(Webber) 也提出了活在其中的模式 (Incarnational model) 及它的三個元素:分隔(Separation)、認 同(Identification) 和 轉化(Transformational) [2] 。聖經不乏這三方面的例子和經文。
「分別」的原則(彼前2:11, 約一2:15) ,禁止所有主動貪污, 並要求我們儘量避免被動貪污;但在實踐「認同」(代表人物 包括約瑟、但以理、以斯帖) 時,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轉化的原
則 (太5:13-16):在信徒為鹽為光的呼召上建基,不可為認同 而認同,忘記使命,迷失自我。每人在切實尋求神的旨意 後,可能會選擇強調模式的某一方面,重要的是,我們切忌互相論斷,因為神對各人的呼召不同。
另一方面,分隔不等如退隱,後者不是一個選擇,因為不做壞事,不等於做了好事,同時,這也放棄了轉化的使命。將星期一跟星期日分割,更是下策,因為,信仰是不可跟生活和工作分開的。任何重大的抉擇,都需要羣體的支持和參詳(箴15:22),釐定一個具體的抉擇過程,亦是有幫助的。我 們必須謹記,每一個決定,都不單只關於我們自己,又或只關於此時此刻,乃是為日後更適切的決定建立基礎,對周遭的人,更是影響深遠。無論我們如何明智或有謀略,我們必須明白,跟隨耶穌的代價是沈重的,可能是失去一份工作或一單很大的生意,但我們的着眼點,絶不止於個人利益或在 於今生今世(路9:23-26)。
為基督作職場無間道
回到我們的個案: 達強向上司求助,卻沒得到甚麼幫助,他也嘗試跟牧者和其他基督徒商議,也得不着清晰的帶領。由於經濟不景,他的團隊懇求他妥協,否則他們的家庭,都會失去經濟倚靠。經過禱告、流淚和很大的掙扎,達強選擇妥協,並為公司取得合約,當一切塵埃落定,他決定要為此事負責,請辭了工作。無論如何,我對他的離開,總覺得有點可惜,在越南這地方,多一個基督徒總比少一個好。
在電影「無間道」中,我們看到警察的訓練,包括軍裝、便衣和「卧底」,他們的崗位不同,訓練各有不同,但目標只 有一個,就是要癲覆犯罪集團。我們也是一樣,服侍的崗位不同,有人在教會內,有人在職場上,需要的裝備和訓練也不盡相同,但我們的使命是一樣的:在世上為鹽為光,堅持 轉化的使命。
義無反顧的加入拯救

最後,我希望以馬丁路德的引言作結: 「放胆地去犯罪吧!但要更放胆地去相信和在基督裏得喜樂。」[3] 如果我們要在地震後發掘生還者,不可期望自己完全不被沾污,我們有強力的洗衣粉,可洗淨我們一切的污穢,所以我們可全情投入,參予拯救。相信很多人都記得,2003 年沙士期間,有一位名太大發熱心,到重災區探訪,她因害怕受到感染,全副「軍裝」,與當地居民的「便裝」(只帶口罩) ,大相逕庭,令人啼笑皆非。我們有時 也是這樣,立志入世、關心「罪人」,卻怕受感染,全副武裝出動,效果自然強差人意。所以無論你現今身處那個崗 位,都期望你能憑着信心,堅持我們為鹽為光的使命,向你所處的地方和系統內的轉化,作出承擔,深信主耶穌的寶 血,能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祂的恩典足夠我們使用!
——註釋—————————————————————————————————————
[1] Hwa Yung, Bribery and Corruption: Biblical Reflections and Case Studies for the Marketplace in Asia(Singapore: Graceworks Private Ltd, 2010) p.13-16
[2] Robert Webber, The Secular Saint: The Role of the Christian in the Secular Worl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9) pp. 75-165
[3] Martin Luthur, A Letter From Luther to Melanchthon Letter no. 99, 1 August 1521, From the Wartburg (Segment)Translated by Erika Bullmann, Flores from: _Dr. Martin Luther's Saemmtliche Schriften_ Dr, Johannes Georg Walch, Ed.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N.D.), Vol. 15,cols. 2585-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