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使命人生

張崇德博士

歌手、跨媒體音樂人


2009年,我剛完成了在伯特利神學院的神學研究碩士課程,從來沒有想過要繼續攻讀博士課程,就在某一晚和司徒永富(Ricky) 吃飯的時候,他建議我應該去修讀美國柏祺大學的教牧學博士課程。


為甚麼?當時我和他分享我的工作、我教會的事奉、以及經常四出到教會及學校佈道,之後他說:「Peter, 你這個事工(Ministry)很好啊!」當時我呆了一下,然後和Ricky說:「從來沒有人對我說過我所做的是一個事工,不但如此,有些傳統教會的牧者及會友甚至不認同我的演藝工作呢!我有時不太明白,為何教會不認同我的工作呢?他們邀請我去分享見證的時候,豈不是因為我在演藝工作上得到的知名度嗎?」他說:「你所做的肯定是一個事工,也是柏祺大學研究院(Bakke Graduate University – BGU ) 課程所說的城市宣教概念。」就是這樣,我便修讀了BGU的教牧學博士課程並在2012年畢業。



職場就是宣教工場


在修讀的過程中,每一個科目都令我眼界大開,特別是對宣教這個概念。我記得在中東修讀其中一個課程的時候,BGU校長柏祺博士(Ray Bakke) 說:「教會的牧者需要牧養信徒,包括聖經上的教導、門徒訓練及關顧弟兄姊妹等等,並且也要兼顧很多不同的會務,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傳福音的責任推到牧者身上。」他說我們每天工作的地方和接觸到的人都是牧師甚少機會能夠接觸到的,這個便是我們宣教的地方,假如我們越多信徒在各行各業都有宣教工場的話,福音便越快可以傳遍。他說我們應該被視為教會的宣教士,只不過是被差派到職場而已。柏祺博士更用我作為例子,他說Peter是我們BGU創校以來唯一一個歌星,在這個行業中就只有他,他更說這個就是我的宣教工場,不要隨便離開這個行業。



信仰、宣教、工作和生活的整合


除了柏祺博士之外,還有其他老師如保羅.史蒂文斯 (PaulStevens)、約翰.史達偉 ( John Stahl-Wert)、陸輝牧師等,他們的教導都是非常有幫助而且非常實用,讓我可以把信仰、宣教、工作和生活都整合在一起。


我相信不單是我,對於在職場工作的基督徒都是十分有幫助的。還有,這個課程開闊了我對宣教的眼界,在傳福音的工作上也有了不同的體會。過去,在教會的佈道會,通常的模式是:詩歌敬拜 - 見證 - 信息分享,而教會通常邀請我分享20分鐘的見證或唱幾首歌。當然我很樂意去參與,但我自己有時會覺得有點怪模樣的。當我唱歌的時候我是一個福音歌手(以往大部份教會都要求我在他們教會的佈道會中只可以唱詩歌而不可以唱流行曲),但當我分享見證的時候我是一個基督徒,我的工作和信仰好像是分離的。


神學裝備 - 為主發光發亮


修畢教牧學博士課程後,我開始把我所學到的整合在一起,例如在一個兩小時的佈道會中,我會唱歌(不一定只唱福音歌曲,流行歌曲也會唱)、分享見證,也會分享福音信息及呼召,也就是說把這些都整合在一起。在佈道會中,我是一個福音歌手也是一個流行歌手;我是一個分享見證的信徒也是一個分享神道的宣教士。在台上,我把信仰、宣教、工作和生活都整合在一起和呈現出來;在台下,我也同樣地把這幾方面在每一天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和呈現出來。我相信這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史蒂文斯在他的著作「另外的六天: 從聖經角度看職業,工作和事奉(THE OTHER SIX DAYS:Vocation,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中提到,甚少在職場的基督徒會視自己為全職牧者 (Minister),但其實教會應該支持、認同他們在職場的服事,並且好好裝備他們,所以,我期望在職場上有更多有使命感的信徒去接受神學裝備,並把他們的職場視為福音禾場,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為主發光發亮,特別是一群基督徒的領袖。


還在等甚麼呢?


同樣地,我也期望有更多教會除了傳統的宣教工作外,也可以發展城市宣教的工作,推動城市的轉化。今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我有幸在9月參演由真証傳播主辦的《馬丁路德》音樂劇並飾演馬丁路德。這次我可以把我的專業(演戲和唱歌) 和信仰融合一起在舞台上呈獻出來,而到場的觀眾不會單是基督徒(我的歌迷中很多都不是基督徒),這豈不是一個大好機會去讓未信者接觸到我們的信仰嗎?這正正就是城市宣教的一個好例子,回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藉著城市宣教去把我們的城市帶來轉化,我們還在等甚麼呢?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