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城市,須由人開始
已更新:5月5日
陳國平牧師博士
屯門區基督教聯會主席
中華宣道會恩友堂主任牧師
香港心理中心總監
個人生命的轉化
自小在香港的徙置區及公共屋村長大,與筆者一起成長的鄰居好友,大多數是基層人士,有吸毒者, 也有加入黑社會的。 小六時,到附近一間教會補習英文,接觸到耶穌。信主後, 生命得著改變。
初中,筆者蒙召,並於1976年進入建道神學院修讀神學學士課程。每逢周末,我都會到大嶼山不同監獄傳福音。1980年畢業,我到九龍城潮語浸信會事奉,在那裡認識了倪貢明牧師,知道他從事邊青工作。1981年,神引領筆者往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第一屆輔導碩士課程,期間,我在突破及靈實醫院實習,對生命的掙扎和轉化,有更深的學習和體會。
服侍社區

1983年「中神」畢業後,隨播道會窩福堂往屯門植堂,同年八月底的三天公眾假期,「窩福」與「香港基督徒醫生團契」,聯合推動了一千名信徒,到屯門碼頭,服侍湖景和蝴蝶的居民。在這次「新新人」的行動中,除了有藝人分享,也有不同類型的攤位遊戲及社區活動。一次的福音晚會,有五仟人出席,伍百人決志信主。於是,筆者就留在那裡,開設一間社區教會,服侍區內的居民。八十年代中,筆者更參與由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推動的新市鎮研究,開始與 蔡醫及陸輝牧師緊密合作,在全港五個新市鎮中發問卷,了 解他們的家庭生活,從而製定福音策略,轉化新市鎮家庭。
生命的交差點
1989年,筆者藉安息年假赴美進修。當時,內心有點掙扎, 要讀婚姻與家庭轉導,還是讀城市宣教? 雖然多次向不同師長朋友諮詢,包括陸輝牧師和倪貢明牧師,最後,我還是選擇了攻讀婚姻與家庭治療碩士; 其間,我也在大學的神學院,選修了城市宣教課程。
城市轉化的關鍵
2004年,筆者完成婚姻與家庭研究及臨床心理學兩個博士課程後回港服侍,部份時間從事心理治療,另一大部份時間, 是到屯門擔任教會牧養工作,渴望能把重整生命及更新社區,結合在事奉中。
2010年間,知道美國柏祺大學在香港開設城市宣教的博士課程。當時,最吸引筆者的是職場神學,經陸輝牧師推介下, 筆者開始修讀傑赫遜及保羅史蒂文斯博士的職場神學課程,獲益良多。由於之前出席馬來西亞舉行的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聽過柏祺博士的分享,對這位白人牧師,竟然對中國的福音工作,有如此承擔,十分欽佩。
專程往美國西雅圖上他所教的城市轉化課程。這次的課程, 深深改變了筆者對上課及城市轉化的觀感,學員除了在課堂 上課,每天還得跟老師,進入城市裡,跟不同階層的人接觸,深入了解一個城市的誕生和演變。要一個城市轉化,領袖的培育和轉化是首要的任務和關鍵。
生命的交匯
城市的轉化,一定不能離開個人生命,尤其是領袖生命的 轉化。筆者相信,神造每一個人,都有其目的和心意。神讓筆者出生於貧窮的家庭和社區,信主後,神又讓筆者接受不少神學和心理治療的訓練。在卅多年的事奉中,筆者主要的 事奉是牧會、建立生命、醫治心靈,另外,超過一半的時間,就是建立社區教會。為了整理大半生的經驗和學習,筆者花了兩年的春節時段,往英國的劍橋大學,跟傑赫遜博士做研究,期間也到牛津大學,專訪一位教授,交流培訓領袖的心得。為了讓國職場領袖有更多體驗,筆者也安排傑赫遜博士,到中國上海,與職場的基督徒領袖交流。
學以致用
1. 轉化社區:神在1983至1992年帶領筆者到屯門植堂,之後,雖然赴美進修,但在2004年,又帶領筆者重投屯門牧會事奉。三年前,筆者有一感動,就是要承擔屯門區基督教聯會主席的使命,招聚區內眾教牧和機構同工,一起禱告、分享和牧養,每年舉辦基督教文化節,希望有一天, 能連同元朗及天水圍眾教會、學校及福音機構,一同以基督的愛,去轉化這三個被社會標籤為充滿悲情的城市。
2. 轉化領袖:筆者的博士論文是以結合心理、領袖訓練及職場神學等不同領域的元素,製定一套訓練教材,以耶穌完美成長的四大要素(路2:52) ,去轉化信徒領袖的生命,讓他們能各展所長,滿有基督的心腸,重新得力,如鷹展翅高飛,讓鷹之鋒芒能盡顯,轉化社區。
總結

若要城市轉化,必須轉化領袖;若要領袖轉化,必須生命轉化。求主加添我們轉化之力,各展所長,各盡其職,同心合意,共建合神心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