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城市:從近鄰做起
已更新:5月5日
司徒永富
以下是一個在日本和韓國家傳戶曉﹑在日韓企業及政府部門 廣為流傳的故事: 在日本扎幌的一個除夕夜,一間小麵館的店東正忙於打烊的 時候,有三母子走了進來,不好意思地叫了一碗清湯蕎麥 麵。店東不但沒有半聲怨言,反而熱心地招呼他們。下一年 的除夕夜,這三母子又來了,今次他們叫了兩碗蕎麥麵。店 東跟太太好奇地偷聽三母子的對話,才知道女人的丈夫,因 交通意外身故。意外奪去了六條生命,需要賠償,以致他們 三母子欠下了巨債,要一起工作償還,因此,他們連吃三碗 蕎麥麵的錢也沒有。這年年終,她們終於把所有的債項都清 還了,所以能僅僅負擔得起,吃兩碗蕎麥麵。店東太太覺得她們很可憐,便責怪丈夫為何不給她們三碗麵,店東卻誠懇 地說:「萬萬不能! 給她們一人端上一碗麵,會令她們很難 堪,故此,去年我已特別用一隻大碗,盛了兩個份量的麵給 她們。」多年後的除夕夜,她們再一次光顧這間小店,向店 東夫婦表示深切感激。母親說,當年店東給她們送上的溫 暖,就是他們一直支持下去的動力。
這個《一碗清湯蕎麥麵》的故事,後來傳遍了整個東京,感動了每一位聽過的人。這位店東處處為人著想的態度,令很多人專程走到那間小店,去感受那顆充滿人情味的服務態度,和那叫人不要放棄的愛心。
《一碗清湯蕎麥麵》這本書,是一位摰友看後,用「傳福音」的態度送給我的,雖然書的篇幅很短(只有30頁),但對我來說,卻經歷了一趟心靈洗禮---- 洗去以功利作為善的態度。 以重視人心靈需要作為工作的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反省和借鏡。獻身的服務態度,不單令人不覺難堪,還讓人有積極面 對逆境的動力。
我在想,只要在我們的生活裡,每一角落都充滿著《一碗清湯蕎麥麵》的故事,這個城市的面貌必然不同。人在人情在,是耶穌教導我們,學習好撒瑪利亞人愛鄰舍的故事,完成愛人如己的使命。沒有以愛為基礎,以服侍近鄰的精神生活和工作,一切的活動便變得沒甚意義。
義載俠
早前網絡上瘋傳一位「義載俠」小巴司機的故事,便是一個服侍「近鄰」的好榜樣。這位廖姓司機之所以得到「義載俠」的美譽,全因為他自三個月前,眼見區內老人家眾多, 每天都要花上幾塊錢車資到酒樓飲茶,經濟負擔不少,於是,他主動免收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車資,幫助他們「慳回」茶錢。
不少人可能以為這位「義載俠」,是位「已上岸」、揸小巴 「過日晨」、生活無憂的小巴司機,事實,他只是位住板間房,日賺200元的長者。他與記者分享說:「每天又不是賺很多,如果免去老人家車資,收入可能會少幾十塊,但是,這對受惠老人來說,就是莫大的幫助。」我內心由衷的敬佩這位「義載俠」,不光是他不計較自己的需要,而是把他的乘客,看待成為真正具尊嚴和有需要的人,不把他們看成生財工具的「貨物」。這位廖姓司機的為善,沒有太刻意,也沒有大道理,只是在工作中,多一點「便心」,對那些有需要的人,「幫得幾多得幾多」。我相信這司機,一定是個自得其樂的人,每天享受自己手所作的工。他和他所身處的世界是最幸福的,因為他是「近鄰」的天使!
然而,現實一點說,作「義載俠」談何容易? 尤其當活在匱乏 和不理想的環境中,有時連自己也自顧不暇,又怎能輕易地作近鄰的天使?《十個救火的少年》中,最後有三個真的甘赴火海救人,其實這已經不算少了!
「幫得幾多得幾多」
二戰期間,歐洲大部分壯丁都被送往戰場,為國執戈。有戰爭的地方就必有死傷,因此在家的父母,總期盼得到兒子報上平安二字。佐治是其中一位奉命上沙場的戰士,二戰剛結束,他在戰地致電給雙親。
「爸爸,媽媽,我好想你!」
「兒呀!我們都很想你!戰爭結束了,快些回家吧!」
「爸、媽,我快回來了。不過,我在軍中有位好友,我能和他一起回來嗎?」
父母猶疑了一會說:「這……戰爭令我們家境貧窮,恐怕現在我們沒有能力照顧多一個人了。」
「不過,我朋友很慘,他在陣中誤中地雷,斷了腿,如果我不照顧他,他是活不下去的。」
「孩子,如果這人是殘廢的,我們就更不能照顧他,因為我們都老了,又不是富有,真的無能為力。」
「好吧……」
在這個電話之後,父母就再沒有收到佐治的電話了。數月之後,父母收到軍中的來電,說兒子在營中自殺。當父母到營中認屍時,他們才發覺,兒子的右腳斷了,原來兒子在電話中提到的朋友,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當他聽到父母對那殘廢朋友的厭棄,又不想為老父母帶來生活上沉重的負擔, 他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自殺去了。
故事中的佐治,混淆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和對他朋友延伸的愛,因而輕生,這故然不可取,但倘若父母的回應是稍為正面的(例如:帶他回來再算),結局便絕對不一樣。是的, 有時我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不幸,的確是無能為力,但若能以「幫得幾多得幾多」的心情盡力而為,不幸的事情的確會減少,世界也會因著我們美麗多一點。
改變世界的呼召
我絕對同意單靠個人之力,面對一個結構性罪惡及不公義的、無情的社會,可以帶來的轉變的確定有限,因此,上帝在不同的時代處境中,呼召一些人,帶著清晰的使命,去改變世界,例如約瑟因著他的敬虔,祝福了波提乏,他也從事業的起跌中,成為埃及宰相,最終得以拯救以色列。但以理在外邦位高權重,以致耶和華的名被高舉。尼希米立志重建聖殿,智退仇敵,展現卓越領導才能。以斯帖深知其皇后位份乃出自上帝,義無反顧地參與宮廷內鬥,殲滅奸臣,拯救上帝選民。這些聖經人物均有一共通點,就是用信仰來改變世界!
這使我想起年前在信徒圈子中廣泛討論的電影《奇異恩典》,電影描述韋柏霍斯在猶豫於投身宗教與政治兩難的處境中,最終用上30年時間,回應上帝對他的獨特召命,鍥而不捨地在英國議會中,以解放黑奴為己任,決心改變社會不公義的制度,實踐從信仰而生,對人的尊重及維護社會核心價值。韋柏霍斯「瞓身」於污穢的政治生涯,根源於他愛上帝,回應上帝的召命,對人性尊嚴的尊重及社會公義的渴 求,以改變社會作為事奉上帝的場景。在他心中,「工作」 沒有聖俗之分,只有「有價值」與「冇價值」的分別。加爾 文說:「遵從召命的工作,在上帝眼中均具光輝與價值。」
個人修行?
一天,小約翰對他的兄長說:「我要拋開顧慮,放下工作, 專心敬拜神。」然後,他離家跑到沙漠去。一個星期後,他從沙漠回來,在門外敲門。哥哥沒有開門,只在門內說: 「誰呀?」
「是我,你的弟弟約翰。」
「約翰已變成天使,從此不在人間了。」
小約翰哀求說:「是我呀!」哥哥沒有理會,由他一直在門外苦等。翌日清晨,哥哥終於把門打開:「如你仍是人的話、要生活,就得重拾工作。」約翰醒悟過來說:「哥哥, 原諒我吧,我錯了。」
曾幾何時,我們的信仰,已被簡化成為個人修行的私德生 活,對現世社會而言,信仰變得毫無意義,更遑論藉此去改變世界。我的信仰經歷告訴我,上帝不單是內修可尋見的上帝,衪更是行走在人類歷史、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上帝。 更多的時間,祂顯現於我們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在市集、在茶餐廳、在交通工具、在辦公室、在議會、在路上、在不同場所中進去與出來;更重要的是,祂邀請我們與祂同行,呼召我們以愛鄰舍的心,服侍和轉化我們所身處的世界。
行文至此,我心中再次浮現德蘭修女的形象。德蘭修女雖然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她仍然積極投入幫助印度和世界各地的窮困無家者的工作,直至85歲高齡。藉著無私的服事,她帶領著佈道團,向世人宣告一個信息:窮苦者也需要受到關愛,因為他們也是上帝所創造的。德蘭修女認為:「一個人罹患最可怕的疾病,就是身邊沒有一個人能受到他的關懷。 沒有豐富的愛心,沒有慷慨的雙手,就不能治癒孤獨的靈魂。」就是因為這份源於關愛的勇氣與及基督犧牲的愛,她服侍了無數被遺棄的貧苦民眾。德蘭修女──以愛鄰舍的心, 以身力行,躬自入局,改變世界!
「『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 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做吧。』」 (路10:36-37)
用心有力地工作,以別人的好處作為終極的目標,也是服侍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傳9:10)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 人。」(弗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