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城市:從不一樣的「黃金歲月」開始…
已更新:5月5日
本刊記者

香港現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在2014年,65歲或以上 的長者人口大概有98萬, 佔總人口的14%;根據政府的推算,到2041年,這個比例更會增加至三成多,屆時長者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例,亦會由現時的1:5.3,下降至1:1.8。香港現今的社福政策大致上沿用六、七十年代的殖民地政府思維,主要是一個受助者社會 (Recipient Society),不着重持份者的參予,這實在不能承受這麼巨大和急速的轉變。我們有幸在三月初,邀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教授,出席本中心的研討會, 講述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提出具創意、可行又可持續的出路,並由伯特利輔導中心50+課程主任林健生博士作回應,探討我們在這獨特的文化和處境下,如何創出不一樣的「黃金歲月」。
現今政策的四個不平衡
現今的安老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由政府稅收資助的模式,並沒有有效的機制,來幫助政府針對長者最需要的服務,以作出資助。第一個不平衡,是大量資源被投放在院舍服務上。在65歲或以上的人口中,約有7%長者入住安老院 舍,輪候者佔另外2.5%,遠高於亞洲其他地區的2%至3%,以及大部分西方已發展國家的3%至4%。第二個不平衡,是過度依賴政府提供的服務,對大部分服務使用者來說,由政府資助的院舍照顧服務質素,往往比私人安老院舍為高,以致大部分需要院舍照顧服務的長者,都傾向申請這類的院舍,但他們平均輪候時間約為36個月,較低質素的私人安老院舍, 則成為最大的服務提供者,約佔市場的70%。而第三個不平 衡,是這個系統並不支持家人的參予。
第四個亦是最嚴重的不平衡,乃是在照顧人手上的供求。過去數年,大部分院舍都面對招募員工的困難,當中以招募前線照顧員尤甚。部分院舍有達30%的員工空缺,要靠臨時員工替代,因而影響服務質素。隨着長者人口與勞動人口比例的銳減,人手短缺的情況只會愈趨嚴重。香港鄰近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等地的人口老化問題亦十分嚴重,輸入外勞並不能解決問題。現有的長者服務,集中於補償長者及其家庭照顧功能上的缺損,以專業服務,取代家庭及社區在照顧上的功能。由於過份依賴專業及非專業工作人員,為長者提供有限的選擇,因此,造成社會整體上對服務的滿意度低, 並且不能持續。
賦權及參予者社會 (Participant Society)

林教授強調,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安老服務政策及資源,來增強家庭和社區照顧長者的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照顧長者。如此一來,可使家庭、社區、政府成為緊密的合作夥伴,強化家庭及社區的照顧功能。此舉為長者提供更多選擇之餘,亦強調家庭及社區的責任,達致社區照顧的真義。 林教授提倡「錢跟人走」,實驗計劃包括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等。他的團隊正致力發展一套有效的評估工具,設定服務質素的基準,以資助更 多家人及鄰居參予長者的照顧。另外,為減低對院舍的需求,林教授正在實驗,以不同的措施,鼓勵長者留在家中及社區。另外,秀圃中心亦在發展一套保健及養生的模式,以 減低對長期照顧的需求。一切都是朝着「參予者社會」進發。
教會的角色
當被問及教會可如何實踐關懷社區,尤其是協助安老服務方面,林教授回應,其實不需要太分割教會與社會服務機構兩者工作的分別,重點應是兩者如何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很多社福機構,本身已是基於信念(Faith-Based)營運,如信義會在沙田的安老工作,故此他相信教會與這些機構,若能有更好合作,便可服務社區。
林建生博士以詩篇90:12勉勵眾人,須好好數算自己的日子,提早計劃退休生活。50+的課程,於2011年在伯特利輔導中心成立,提供一個關懷平台,讓學員透過分享來了解「退休」這過渡性階段的內心歷程,並啓動一個有展望的新旅程,對人、對家庭、對社群都能夠更發揮自己的恩賜。這批較年青的長者,雖然在工場上退了下來,但仍充滿能量, 在教會及社群中,特別在照顧及關懷更年老的長者上,可有更大的參予。

總結
傳統中國文化視供養父母為子女當然的責任,子女不單要在經濟上供養父母,當他們自我照顧能力減弱時,亦要在日常生活上照顧他們,讓他們可以安享晚年。照顧長者是家庭的一個重要功能 ,數代同堂的家庭被視為一種福氣 ,而只有少數無兒無女的長者,因為老弱無依,需要鄉親或政府的接濟 。聖經亦多處提到對父母及長者的孝敬、照顧和愛護。 但時移世遷,很多照顧長者的責任都已外判和變得專業化,但人口老化的問題,令我們回到傳統及聖經的教導,去尋求出路。最後,以林教授的話作一個總結: 「如果我們能激活家庭和社區的力量,那麼家庭的負擔就得以舒緩,政府就可以把資源,集中在最有需要的地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