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營商宣教」之路
已更新:5月5日
*管鮑
引言
剛完成三月的西南之旅。屈指一算,距跟神學院課程的中國之旅剛滿了三年,也是我決定「全時間事奉」足三年的 日子。記得那時,雖然還未發生「拆十字架」事件,但已感到聖靈的催逼,要盡早完成「營商宣教」的論文,盡早將這多年在宣教工場上的領受和體會,貢獻給當代的華人教會。 雖然「營商宣教」在全球已漸漸成為宣教策略的重要方向, 且華人教會與宣教前線,都感受到傳統宣教模式的限制,但 華人教會對相關的認識,仍然非常缺乏。
學院的學習
感謝主,神學院給予我很大自由,批准我以這個少為華人教會認識的課題,來作研究主題。只有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的我,很難得能藉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課程」,進行有關「營商宣教」的神學研究。2012年,我們一羣博士生跟隨柏祺博士到埃及、約坦和以色列考察學習,這次旅程,大開我屬靈的眼界。2013年,我們再到國內,深入了解中國教會的發展。随後,我修讀了柏祺博士親自教授的教會歷史課程,從城市事工的角度,思想教會二千多年的發展。史蒂芬博士和高遜博士的「創意與創業」課程,使我對營商神學的概念更具體化。呂慶雄博士的領導評估課程,也讓我清楚神對我的呼召。後來,我更得到呂博士的指導,完成論文。不可缺少的,當然還有新舊約聖經的釋經課程,這對我日後講道和教導,都很有幫助。
書與事工

畢業後,神帶領我繼續服侍中國教會。這幾年間,我到過華北、華東、華南和華中不同的教會,工商團契和神學院,分享「營商宣教」的異象。另外,我亦協助機構成立公司,落實「營商宣教」的工作。今年三月,有關「營商宣教」的中文書籍 — 拙作「4P企業 - 起動與持續」,也終於面世 了。
不過,這相對於國內千萬計的信徒,我們做的實在太少了。 其中教導信徒的工作,尤為重要。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 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
馬禮遜來華超過兩百年,加上改革開放後較自由的宗教氣氛,教會在人數上和教堂的規模上,看來很興旺,熱心於宣教事工的教會也不少。但神學教育在質和量上的不足,單在著名教堂全職牧者對信眾的比例(大概10:10000)上,就可見一斑。全時間牧者不足,主日敬拜講道當然受影響,更談不上什麼深入牧養。在兒童工作中,能做到有主日學已很不容易,成年信徒的教導和團契,就更見缺乏。教會生活的限制,信徒的家庭和工作, 如何活出信仰?我們更難談什麼更高的期望。所以「營商宣教」中的工作神學和營商使命, 對國內工商界信徒,簡直是遙不可及。所以,有關事工的推動,阻力實在巨大。
目前的需要

幾經艱苦,去年在國內註冊了一間公司,準備以商業平台,發展「營商宣教」的教導事工。公司開始與國內弟兄姊妹的公司合作,開辦一些職場與工商界信徒領袖的課程,卻遇上困難重重。一方面,我們遇上華東拆十字架的緊張氣氛,合作的弟兄雖然有一定的「客源」,但因他在教會的職務,被官方高度關注,連累他的商業活動,也要停下來。今年再與其他弟兄洽談,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困難,其一是自身的經濟困難,另外則是對象對有關課程反應冷淡,這反映國內信徒,對這方面的教導,仍然不大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包括,不接受信仰的教導要收費,不接受「營商宣教」。有反饋表示,自己的企業經營困難,還談什麼基督徒的大使命。 當然,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更顯明,國內信徒在這方面的屬靈貧乏,「營商宣教」的教導,更見迫切。

面對這樣廣大的硬土,一方面要多做鬆土的基本工作, 同時也要多加創意,增加接觸面。今年三月,我們藉著網上 平台,接觸更多在職信徒,開始建立國內的團隊。因經費所限,團隊隊員暫時都是義工,當然,我們正努力在網絡中找尋商機,為他們創造收入的渠道,包括物識國內願意奉獻支持這事工的弟兄姊妹。
本月剛好是4P企業 — 起動與持續一書正式面世,我們也借新書出版的推廣宣傳,讓更多牧者、領袖和弟兄姊妹,了解 「營商宣教」的意義。
結語
最後,我想藉這機會多謝神學院,特別是柏祺中心給我學習的機會,和出版上的支持。作為中心的畢業生,我也希望在學院的網絡,連合有共同心志的肢體,推動與實踐「營商宣教」,在這當代大使命的路上,一起服侍我們的主。不論是個別教會、差會、機構、企業、商會、團契或弟兄姊妹,我深信神在不同的肢體中,都給我們也相關的異象和感動,大家若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和支持,我都十分歡迎。期望着在這路上有更多同行者。
(*管鮑是國內宣教士,不便公開身份,若有肢體想和他通訊,和與中心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