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公義、共結網、助脫貧
已更新:5月5日
馬秀娟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以社區轉化模型為核心,與信徒群體推動模型中「扶貧、滅貧、防貧」三層事工——支援前線的服侍組織,以食物、物資和服務,扶助弱勢社群,重建貧窮人的自信、提升他們向上流動的能力,使他們自力更新,提高社會地位。教關以改善政策,遏止貧窮問題持續蔓延為長遠目標。
消滅「跨代貧窮」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合作。當中包括:對社會狀況的專業客觀分析、學校教育和生涯規劃、就業的機會、社會機構的配套設施和支援,以及甘願委身服侍的人。今年三月舉行的「全城轉化起動日」專題分組會議中,教關邀請了五位卓越的領袖,分享如何在各界,實踐扶助基層年輕人的使命。
調查及評估現況
有時,我們熱切地服侍社區,甚麼扶貧事工都想涉獵,反而忽略了該地區的人口特性,以致事倍功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之翰博士強調,扶貧工作必須有針對性,找到有需要的群體,才能幫到他們。進行扶貧工作前,可以宏觀地認識地區的特性,譬如,地區中哪一個群體較有需要、屬於哪一個年齡層、住在哪一種居所等;也可以調查社區服務資源的可達性(附近有哪些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會堂、福利中心……)。陳博士表示,這些資料,從政府或研究中心的網站都可以免費找到,供各團體使用。
從小開始建立自信、培育才能
基層兒童及青年的牧養工作,並非一蹴而就,不同年齡都有獨特的需求和牧養方式。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黃智華校長來說,學校可以透過支援學生、家庭及教育家長三方面,幫助基層兒童健康成長。信義學校一半學生來自綜援家庭,每個學生都有複雜的背景。在學校資助下,二十年來,讓五分一學生參加了中樂團,學習音樂;又讓全校學生參與四個制服團體,並經常安排遊學團,讓學生增廣見聞。學校又為學生提供平板電腦,鼓勵學生技巧地自主學習,騰出更多時間,培養興趣和發展才能。
黃校長相信,健康的家庭會為子女帶來好的影響,因此安排輔導老師和駐校社工支援家庭的需要;又鼓勵教會合作,接手關顧家庭,幫助這些家庭建立健康的身心靈。
青年向上流動嚮導計劃(YUM)
香港寬頻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楊主光先生早年為公司定下:「成就香港更美好家園」的目標,讓公司的各項決定,都不違背這目標。楊先生強調:服侍人與公司的營商原則並無衝突,為美事而工作也必不會虧損。公司對社區的考慮周詳,認為今天對寬頻的需求,就如同對水電煤的需求,所以多年前就鋪設大量光纖。至於寬頻服務的月費定價,也不會高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百分之一。

基層青年脫離跨代貧窮,最有效的方法是就業。僱主如果明白和接納基層青年的限制,將對他們帶來莫大的幫助。自二零一六年起,香港寬頻每年與教關合作,推動「青年向上流動嚮導計劃」(YUM),讓那些學業成績不理想,無法依循平常途徑獲取具前途職位的考生,得到資助進修和全職工作的機會,更為他們安排一對一的師友同行計劃。楊先生自言香港寬頻的規模,只屬中等,如果有更多大型公司參與計劃,幫助青年人向上流動,對社會將有更大的正面影響。
YUM 已舉行兩年,幫助了逾六十名青少年,在全職工作和進修中,尋覓興趣和理想。又有堂會和團契友師義務陪伴他們成長,讓他們順利投身社會。今年繼續舉行的YUM ,會提供來自六間企業逾一百個職位,歡迎十八至廿五歲青年參加。
教會和機構、携手牧養有特殊需要的社群
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旺角堂)主任陳淑娟傳道分享,教會致力發展包括服侍兒童、中學生、SEN 學童的青年事工,幫助他們脫離跨代貧窮。她強調事工的三個步驟是:認識神、融入教會、彼此服侍。陳傳道期望,接受服侍的對象,將來在社會能服侍其他人,並幫助他們建立尊嚴和良好價值觀。
旺角堂也特別服侍SEN/ADHD 學童的基層家庭。家境不富裕的父母,往往因不懂得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子女,對整個家庭帶來惡劣的影響。旺角堂與不同機構和堂會合作,既幫助這些學童健康成長,同時又牧養這些學童的父母。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服侍觀塘區五十年,總幹事楊綺貞女士指出,社會討論青年向上流的問題時,總會遺漏了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如果「教育可以脫貧」,這一群入讀大專教育率為零的學童,是沒有出路的。因此,服務處推動「重劃生命線」計劃,支援這群十五至廿五歲的青年,透過專業治療、心理輔導及職業導向,為他們規劃未來方向。楊女士呼籲社會各界,要多認識、接納和包容SEN青年,並為他們提供實習、就業機會和師友同行計劃等。
會後,幾位講員與參加者都深受感動,願意彼此協作,分享經驗和發展事工模式,透過科研成果與友師陪伴,服侍基層SEN學童。
作為教會的一份子,你對你的社區發展和轉化很重要!
作為主的門徒,我們得著生命轉化,並跟隨祂活出大使命,像愛鄰舍一樣愛貧窮的人,使他們在破碎中尋見希望,使他們的身體和靈性得完全,使他們的身心靈全面發展,使社區也得以發展和轉化。同時,當我們在貧窮人中生活,要認識、明白和認同他們,把福音實實在在地帶進他們的生命。幫助他們和基督建立關係時,我們也把基督教的價值和信仰傳給他們,轉化他們的生命,這是上帝賦予力量(empower)的過程,使一個社區中的人,建立解決自身問題和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以達致身心靈全人發展;並改善社區內,例如健康,教育,工作,人際關係各方面的問題。通過這過程,人會活出上帝創造的心意,社區也成為彰顯上帝國度的地方。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是教會合一的見證,結集力量向社會表達對貧窮人的關愛,這是教會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上文引述,社區的研究調查,有助更有效找出和幫助有需要的群體。教會和機構也可以焦點小組(focus group),找出社區服侍的可行模式和挑戰,更有望打破宗派、機構的限制和攔阻,一起以耶穌基督的心,服侍關懷貧窮人,一同幫助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
結語
消滅貧窮是無數人的心願和工作目標,而消滅跨代貧窮,讓下一代不再為貧窮所困,更是當務之急。從社會各界人士的分享,我們看見資源共享、協助同行的重要性。未來的日子裡,我深盼社會有更多人牽頭回應基層青少年的困境,全面支援他們建立自信、培育才能,並給予充份發展學業和工作的機會,讓他們最終透過努力,擺脫跨代貧窮的轄制。
(作者馬秀娟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總幹事,現正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