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祂知道我要去哪裏,祂試煉我,我就會純淨如精金

已更新:5月5日


李志剛牧師博士

馬鞍峰香港教會 主任牧師


曾經有人問我,你的博士讀了多久,我誠實地回答他說:「我讀了21 年」。究竟進修博士是興趣、夢想、實際需要、學歷資格,還是持續學習的過程呢?

生命就是一個學習的旅程,我常聽到一句智慧之言:「Not all the learners are leaders, but all the leaders are learners!」21 年前,我開始修讀工商管理博士。準備完成博士論文的最後兩年,卻遇到生意上的重大失敗,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我必須放棄這個學位。數年後,我再次上路,重新修讀工商管理博士。撰寫博士論文如火如荼之際,我接受了上帝的呼召,全時間投入開拓馬鞍峰香港教會的植堂事奉工作。由於博士研究跟我的事奉背道而馳,為了專注事奉,我又選擇了放棄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等到開堂的工作和發展都上了軌道,我才開始修讀這個神學博士課程。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分期待而又漫長的學習旅程。跟上兩次不一樣的地方是,這次真的畢業了!


苦樂參半


在這個學習旅程中,我有十分享受的地方,也有十分不滿的地方。我十分享受跟同學交流所學和分享應用的體驗,尤其是中東和中國的兩次實地考察。我不單認識了當地的教會文化,同時也了解了我的一班同學,在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彼此認識、彼此分享和彼此學習。但是,某些學科的教學,的確遠離實踐和應用的方向,還有些以背誦和記憶為主的評核方法,真的叫我吃不消。而令我最難以掌握的,就是訂定論文主體和研究方向。由兩年半前開始訂定研究主題開始,直至最後修改主題的一刻,一共改變了15 次研究的題目,可以想像當中的困惑與鬥爭是何等之大。感謝主,讓我遇上陳教授(Professor Kara Chan),在她密切的指導下重新上路、修正主題、收集數據、研究分析和總結成果,竟能夠在短短幾個月內完成,這是令人十分興奮的過程。在研究的尾段,正是社會事件白熱化的階段,除了要照顧教會內外的變化和個人的情緒,還要堅持努力不懈,專注完成研究工作,這真是非常不容易。非常感謝上帝的保護和引導,再加上陳教授的悉心指導和啟發,我除了完成課程,更找到極具啟發性的研究結果。


「教會領袖」比「教會」更出名?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用量化的方法尋找「轉化式領導」和「創造力」對「實踐教會管理」和「教會健康」的關係。我以為自己是略懂管理學的人,所以比較相信「轉化式領導」和「創造力」能夠建立教會更好的系統,當教會有管理系統必然能夠帶動教會的健康發展。這想法的後半沒有錯,標竿教會的管理模式的確跟教會健康有高度的關聯性。但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轉化式領導」和「創造力」竟然跟「實踐教會管理」沒有直接的關係。數據是我的朋友,它沒有騙我,反而給我很大的提醒,讓我非常積極地尋找背後的原因。研究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找出「客觀數據」跟「主觀認知」產生巨大誤差的原因。


在陳教授的引導下,我用了多種驗證方法,但是卻找不到「轉化式領導」和「創造力」跟「實踐教會管理」的相關性。突然,上帝把兩個最基本的數據:中位值(Mean)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顯露在我眼前。中位值代表回覆問卷的人的平均評分,而標準差則代表回覆問卷的人對評分的分布,標準差的數值越小代表評分的分布非常集中。「轉化式領導」和「創造力」是對個人的評分,而「實踐教會管理」和「教會健康」是對教會的評分。客觀數據顯示教會領袖對自己的「轉化式領導」和「創造力」評分都較高,而對「實踐教會管理」和「教會健康」的評分都相對較低,尤其是「實踐教會管理」的中位值竟然低於50%。這意味着教會領袖對自我個人的評價,遠高於對教會的評價。尤其是在「轉化式領導」的標準差的數值非常之小,這意味着教會領袖非常集中和認同的方向,而在轉化式領導之中「最高的中位值」和「最低的標準差」就是「個人形象和品格」。所以往往「教會領袖」比「教會」更出名。



健全的教會管理系統先於個人領導力


這個客觀發現,開啟了我的一個新看法。過往我認為要帶動教會健康,必須增強教會領袖的領導力和創造力,讓教會建立系統和管理方法,帶動教會的持續健康。原來沒有健全的教會管理系統的情況下,更強的領導力發展,再加上教會領袖的個人文化,反而有礙教會建立和實踐管理的方向,因此也不能建立持續的健康發展。這個提醒,放在自己的成長與學習上,令我恍然大悟。我是典型的創意型領導者,在事工發展上,往往帶來一定的起動力,但因缺乏系統建立的決心,內心又抵抗管理系統對自己的束縛,所以在持久的發展力上,非常乏力。而在馬鞍峰香港教會服事的這幾年,眾人或許覺得教會的發展和增長都非常之快和十分健康,這一定跟我的個人領導風格相關。但事實絕對不是這樣!而我正是具體驗證這研究結果的人。


從植堂開始,我們已經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教會管理和實踐系統(標竿教會系統),我也建立了一個創新和教會健康的文化。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運用領導力帶領弟兄姊妹走上創新和教會健康的旅程。簡單而言,是先有實踐教會管理的系統,強化教會健康的理念,後來才有個人領導力的發揮。這個次序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而這個次序和結果,也體驗在我的婚姻關係上。我是開拓者,而太太是系統建立者。在建立馬鞍峰香港教會之前,我們沒有在事奉和工作上具體合作。馬鞍峰教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會管理模式,但真正建立和運作系統的主角其實是我太太。這數年跟太太的同心同行、緊密合作建立教會,把我個人化的領導力控制着,從而擺上更多的精力,建立和實踐教會整體系統管理的工作上。這樣的堅持,教會便持續健康了。而我跟我太太的關係,也從來沒有比今天這樣的好過。對教會來說,標竿教會是一個管理系統,對我的生命來說,太太也是我的管理系統。


結語


教會從來不是機構、企業或學校,教會是屬靈的家。這次在一個量化和客觀的研究中,我竟然恍然大悟,得到一個對「家」健康發展的啟迪,對自己的領導風格也有深度的檢討。願這次漫長的學習之旅,繼續成為未來做人做事的新起點。我也在約伯記23:10 中明白祂的心意:「但祂知道我要去哪裏,祂試煉我,我就會純淨如精金。」互勉!


( 作者是應屆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畢業生)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