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教會牧養研討會(一) 實戰篇
已更新:5月5日
本刊記者

根據研究報告的結果和分析,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和福音證主協會於11月19日邀請了四位教牧,分享他們在疫情中的牧養經驗。研討會於網上舉行,有約二百多人在網上收看。
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在聚會開始時,重溫了這次研究的重點。陳教授引用了美國Barna Group新出版的 Six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Hybrid Church Experience,討論線上線下教會牧養的經驗,又以中心研究報告中香港的情況,一併作比較。兩地的報告都顯示出,會眾對雙線牧養的接受程度提高,而發展雙線牧養則需要超越網上崇拜,拓展至其他事工以善用網上資源。以下是四位牧者的分享重點:
【線上線下牧養攻略】 分享嘉賓:鄭佑中牧師

在疫情中,不少教會的事工都大受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會眾和教會都已預備好迎接線上線下的牧養模式。觀潮浸信會堂主任鄭佑中牧師介紹了他的教會在疫情中的事工調整,以及開拓了新的牧養模式。鄭牧師形容教會在疫情中的改變,就像一艘大船在大海中轉彎。疫情初期,教會開始慢慢加入崇拜錄播,以及教牧分享短片,然後轉為崇拜直播。由於會友大部分是長者,較難使用和適應網上崇拜,觀潮浸信會特別在限聚下,安排不少網上培訓,幫助長者使用設備,參與網上聚會,更鼓勵他們作金齡義工,服侍社區及視象探訪。長者群體更開展了每週的網上祈禱會。當以為他們一定會碰到不少技術問題,但參與祈禱會的,竟然穩定地有四十多位長者,並因此鼓勵了教會內其他年齡組別,向長者學習,積極參與網上祈禱會和聚會。
觀潮浸信會也在疫情期間,開展了<<圈外有羊>>事工,服侍DSE同學。在教會內,按政府限聚規定,提供地方作自修室,吸引了一些教會接觸不到的年輕群體。教會把握機會與他們同行,更發現這些學生很希望考完DSE後,可以有一些工作體驗。觀潮浸信會便與香港寬頻開展了拉闊計劃,讓同學有一些工作實習和個人成長及職業導向課程。鄭牧師指出,年輕人很期望有分享和同行的平台,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機會。由於年輕人較難投入網上聚會,反而在實習計劃後,在教會的實體聚會中更見投入。鄭牧師同意發展雙線牧養是未來的方向。有一些聚會,如線上祈禱會,甚至能吸引更多會眾參與,也有更多線上線下的機會,可以更深入地培育靈命。
【更貼身的青少年牧養】 分享嘉賓:鄭家輝牧師
迦南堂主任牧師鄭家輝牧師分享了如何在疫情中與青少年結連。迦南堂的事工大多因為疫情而停頓,同工卻反而發揮無限創意,舉辦了不少線上線下的青少年興趣班。例如暑期網上甜品班,特別安排青少年到教會領取物資,抓緊與他們連結的機會,然後讓青少年各自在家中,透過網上平台一同製作甜品。同時也持續按限聚規定,盡量安排與年青人實體見面和進行戶外活動。
過去一年,青少年人都有不少經歷,鄭牧師分享了與青少年人同行的方向,特別是經常見面談天,建立門徒訓練。鄭牧師認為同行和陪伴真的十分重要,門訓中可以一同建立屬靈習慣,一同靈修。有不同意見時,師傅不單要了解和接受年輕人,也需要年輕人的理解和接受。同時,師傅和教牧的生命也要被神擁抱。面對年輕人的流失,鄭牧師學會不只看流失的人,而是在事奉和牧養中,只要有幾個年輕人能持續留在教會十多年,已是十分值得開心和感恩的了。
【移民潮是危是機?】分享嘉賓:陳潮源牧師
面對香港新一輪的移民潮,生命頌浸信會堂主任陳潮源牧師指出,教會有需要主動面向去與留的問題,與會眾一同探討和裝備,應對移民潮。陳牧師先解釋不同的人考慮移民的原因,包括因政治環境改變的走難式移民、為下一代移民,或為新生活移民。陳牧師觀察到,準備移民的弟兄姊妹有不少情緒掙扎,包括感到驚恐、愧疚、無奈等。有些信徒可能不敢告訴教會,他們準備離開,甚至有人在臨上飛機,才打電話告知牧者。因此陳牧師在崇拜中也刻意教導,信徒需要彼此尊重,因為每個人的去留,都有其原因與代價,留下或移民都需要適應。最重要的是,去留都不要帶著恐懼,而是要帶著使命。
面對教會內超過20多個正準備移民的家庭,陳牧師的教會舉辦了Ekklesia Everywhere 課程,讓弟兄姊妹深化與神的關係、預備迎接移民後,在家庭婚姻及生活上的適應。更重要是Ekklesia的概念,讓他們了解教會的不同形態,以及建立家庭崇拜和祭壇的需要。就算弟兄姊妹離開香港,仍可以透過網上平台,繼續與香港的小組結連。陳牧師又鼓勵弟兄姊妹,多了解移民地的文化和背景,例如婚姻與性別可能是敏感話題,而外地華人,對香港政局也有持不同看法的。陳牧師勉勵弟兄姊妹,不一定要以神旨意之名才作移民的抉擇,但總要在此事上禱告尋求,且要凡事為榮耀神而作。
【更落地的社區關懷】 分享嘉賓:陳淑娟傳道

陳淑娟傳道服侍的旺角宣道堂,在過去幾年,積極開放教會作社區服侍,疫情並沒有阻礙他們的服侍。疫情中的基層孩子,因為缺乏網路和設備,學校又沒有太多支援,便很難參與網上用zoom上的課。大角咀區的教會便合作開放,讓孩子們不用困在家中,又送出ipad和上網卡,讓他們可以參與學校的網上課堂。教會又舉辦的網上活動和興趣班,既照顧孩子的需要,也讓家長們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淑娟傳道的教會也有幫助區內小店,在四間小店購買飯券,既有助小店的生意和各店員工的就業,又幫助了領飯券的受益者。不少領飯的街坊,雖然仍有不同的需要,但日子久了,也參與了教會派飯的服侍,有一些更信主加入教會。淑娟傳道認為每一個社區都有不同需要,而教會需要有敏感度,知道社區獨特的需要。因此必須多落區逛逛,看看社區不同角落的需要,在講壇上與弟兄姊妹多分享在社區所見。教會也走進社區舉辦了不同的體驗課程,了解教會以外,社區不同的需要和體驗服侍。這不單讓教會進入社區,也讓社區進入教會。
以上四個嘉賓在11月19日聚會中,只作了簡短的分享。他們在接著四個星期一的晚上,再各自與其他嘉賓,就上述四個題目,作更多的分享和討論,吸引了幾百位教牧和信徒參加,在疫情中繼續彼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