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新概念
譚銘駒傳道
百德浸信會
要牧養這個時代的青少年,就要打破「各自做」或「自己做」的觀念。堂會最怕沒有新一代,所以當有新的年青人來到,就會將其列入「我的羊」名單之中,確是無可厚非的。但牧者是否適合牧養每個個體,讓每個人都享受教會的牧養和生活呢?在雙方都無可選擇之下,好一點的,就是君子之交,弱一點的,就割席離堂。
自2014年起,港島東區數十間堂會,藉開拓區內中學福音工作而結連,開始了地區性的牧養照顧模式──「一校多堂」, 目標是讓學生和傳道同工有更準確的配對,令學生更容易投入教會生活,得到更貼身的牧養。又藉此推動眾堂會人力和資源共用,同工不必單打獨鬥,卻有更龐大的隊工支持,在牧養的策略上更多交流,甚至協助照顧年青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堂會因缺乏資源,而不能有效發展校園事工。由開始至今,東區有十三間中學,運用這個模式,長駐同工發展校園工作。其中的學校,由少至四間,多至十二間堂會,共同負責校園事工和牧養。除上述十三間外,另約有五間中學,每學年會進行單次活動。在這種牧養模式下,眾堂會擴大了接觸年青人的層面,而最重要的是,年青人遇上能相交相通的牧者,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校園是教會牧養年青人的場地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是最鼓勵我成為校園牧者的命令。作為牧養青少年群體的牧者,總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等年青人找上門。實際上,現今的教會,是否很能吸引年青人,在閒時到來呢?不普遍吧!所以,策略應該是「我去而非他們來」,主動式的牧養,是牧者去尋找迷羊,並了解羊的需要。「等運(好運) 到」式的牧養,應該發展不了現今的年青人事工。但我們往往只盯著週六、主日的崇拜、團契和小組的人數,總愛用盡這兩天,甚至認為,只有這兩天發生在堂會四道牆內的事,才是教會、才是「正規」聚會。不錯,這兩天確是重要;但日常最多年青人的地方──校園,也是同樣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東區的同工盡力開發校園工作,因為我們視校園為日常最好的牧養場地,也是教會重要的一部份。所謂校園,就是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可以在學校之內,如上課、團契、小組、午膳和小息,都是牧養的好時機;也可以在校外,把握中午和放學的時間,「去」接觸年青人。我每星期在不同的學校,接觸和牧養約100-120位學生,其中緊密聯繫的約有30─40位。這些學生,大部份都未有參與週六和主日在堂會內的活動,但他們卻會被計算在教會的恆常小組聚會之中。過程中,我有一個小發現:當年青人在校園中被牧養3-6年後,他們都會開始參與週六或主日的活動,並且較穩定地成長,甚至參與事奉,更有年青人會成為牧者的拍擋,回到校園事奉。
「重視」vs 「次要」
我們好渴望有很多年青人投入教會,期望青少年事工能大大地發展。這樣,我們就先要問是否真正重視年青人?我們願意為年青人付上多少代價?是的,是代價。單單看他們在教會可使用的資源,就可略知一二。教會普遍視影音器材為「貴重資產」,所以年青人盡量不要踏足「禁地」,背後的意念大概是「費事你整壞」,因此,青少年崇拜就用那些從大堂退役的器材,或者用較廉宜的。這種心態很矛盾,很想年青人來教會,但卻擺出年青人是次要的姿態。我們的觀念應該視年青人為「貴重」才對,機器壞了,輕易就可以買回來,但年青人走了,就不容易回來。如果今天還在討論教會的WIFI能否開放給年青人或會眾,如果今日還是將二手的資源給年青人......;如果年青人受重視,就不用考慮上面的「如果」,而是和年青人同行、給予指導和關心。
年青人是現今的領袖
曾經參與新加坡神之心教會(4000年青人的教會)的特會,專門跟他們學習如何發展年青人教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年青人是現今的領袖」。這個觀念,直接影響我的牧養方向,建立年青人的事奉團隊,讓他們不單是服事年青人,更擴大至整個堂會,甚至是全社區。要讓年青人清晰地了解,來教會的目的── 愛神愛人,並且讓他們有機會具體實踐,這是十分重要的。培養領袖── 就要讓他們參與領袖的會議,學習和體會如何當領袖。我的堂會會讓年青人參與教會的重要會議,例如發展計劃會議,管理層會議等等。同時,也培訓年青人成為不同的事奉團隊領袖,讓他們作帶領。今日所有的教會大型活動,都會有年青人擔當指揮的角色。或許年青人會經驗不足,但這正是我們可以牧養和同行的機會。當我們信任年青人,他們會確實地感受到,他們也因此而信任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