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中國困境兒把把脈〕給良方

已更新:5月5日

賴淑芬博士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總幹事


背景


自一零年領受異象,筆者開展了服侍中國流浪兒童事工。孩子的堪虞處境、數量之龐大、心靈破碎之程度......目睹這一切真實景況,都直叫筆者義無反顧地,與團隊開辦了「泉源之家」,來收容和重建這群孩子。事工的策略是先做好模式,再作成效研究,整合資料,作出版和訓練,以推動更多人服侍困境兒童。感到去年是適合的時候,筆者遂以論文研究,來評估模式的成效,題目定為:困境兒童全人服務經驗敘述與啟示—以「泉源之家」為個案研究。


「泉源之家」作個案研究


國內關乎困境兒童的全人關懷服務(下稱:全人關懷)研究,是鳳毛麟角的,可見大量的困境兒,都缺乏整全的有效服務。這個研究乃為補足這方面的缺乏,透過質性方法,以有代表性的泉州市泉源少兒培育之家(下稱:泉源之家)為研究案例,探討中國困境兒童,這包括了流浪兒、留守兒、親人坐牢的孩子和流動兒童。透過搜集他們對全人關懷服務的主觀經驗和看法,以評估全人關懷是否能夠滿足和回應他們的需要,同時希望能優化服務,歸納出一帖良方,被外界參考廣傳,期盼能祝福更多仍然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孩子。


夏日的泉源之家孩子


研究方法


因著缺乏研究資料,筆者要從不同文獻和神學反省,來論述和綜合全人關懷服務的六個範疇,並與「泉源之家」的全人關懷服務作出對比,探討它服務內容的相關性,從而整合一份「全人關懷服務訪問指引」來訪問孩子。受訪的孩子全部屬於「泉源之家」現時住宿或曾經住宿的困境兒童。被訪問的孩子透過圖像和訪問,分享他們在家舍接受服務的主觀經歷和看法,訪問特別圍繞身體、智力、心理、社交、靈性和工作幾方面。為了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筆者同時翻閱和整理了孩子的檔案,並多次到現場觀察孩子的實際情況。


研究結果


當孩子感到被尊重時,他們都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資料,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筆者最後歸納為六個方面:


第一,我完成了一份頗為詳盡和有代表性的「全人關懷服務模式」的文獻,並包含六個向度的內容,這既能補充現有的空白,也同時展示了生命被轉化的種種故事和可能。訪問期間,聽到孩子敘述非一般的坎坷遭遇,還有他們感人的成長點滴,筆者常常都忍耐不著的流下眼淚。


第二,孩子當家作主,提供了第一身的改良意見,更讓社會大眾,知悉並參考他們的意見,來制定關乎他們的服務,進而更進一步優化整個服務模式。多謝孩子教懂筆者有突破的眼光,從另一個角度去明白和採納他們的意見。


第三,在十五個受訪者中,我發現他們於接受服務前和後,分別都非常大。來「泉源之家」之前, 他們作畫時所表達的顏色,都是黑灰或暗淡為主,內容屬較負面的主題 -  孤單無助、罪疚和深層的傷害等。而後來,畫作所表達的顏色變得色彩多端,內容也比較正面愉快,顯示有朋友,有盼望和豐富的生活經歷。


第四,研究顯示受訪者的需要,並非如馬斯洛(AbrahamMaslow)的心理需求所言,要先滿足低層次的生存需求後,人們才會產生進一步的需求。按研究者是次的發現,受訪孩子的需要,並不是以基本的衣食住行為首要。他們最關心的是關係和心靈層面的深層或高層次渴望。他們形容自己的改變,主要是源於有朋友、有關愛、有神愛、有成長和發展的方向。原來,要幫助受訪者改變,最好的入手位置,反而是先滿足他們高層次的需要。


第五,筆者歸納出了一個關鍵成功因素表(如下)。圖表指出了機構和孩子的強項和優勢。通過對關鍵成功因素的識別,以此作為評估孩子的成長指標,找出實現目標所需的服務配合,能更有效地做計劃,訂定優先次序,投放資源,達致最大的影響。


第六,筆者發現受訪者的生命,原來蘊藏著許許多多的優勢和爆炸力。他們有同年紀的人不一樣的經歷,特別是不一樣的抗逆力。日後於提供服務中,我們應加入孩子的優勢評估,及早發掘和使用他們內在的潛能,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的經歷使然,讓他們能認知和使用,強化他們的自尊感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建立自信,發揮所長,永續成功的經驗。


然而,這個研究在抽樣訪問方面,集中於能聯絡的孩子,並非針對「自行失踪或自行要求離開的孩子」,以致得到的研究資料較為正面,未能反映所有孩子的意見,這是值得跟進研究的。


總結和展望


最後,多謝孩子,機構和老師們的支持,完成這項研究,給予筆者和同工莫大肯定,認定全人模式確能同時救助和轉化孩子。筆者將會出版這個研究,作為訓練和分享的內容,以回應主給予我的異象,到不同的地方,培訓更多有心人服侍困境兒童的人。


泉源之家的大家舍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