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職場事工的六種主要模式
已更新:3月13日
胡仕揚
洛桑世界福音委員會洛桑論壇職場事工專題小組聯席召集人
職場事工 (workplace/marketplace ministry) 與職場神學運動 (marketplace theology movement) 自九十年代在本地教會萌芽,到現在已發展出不同的模式。據筆者的觀察,本地職場工大致有職場佈道、職場倫理、職場靈性、職場召命、堂會職場牧養、職場神學建構六種主要模式。本文旨在簡短評述每一模式的重點,為未來職場事工與職場神學運動的深化和本色化,注入動力,點出方向。

職場佈道
一言以蔽之,「職場是傳福音/宣教的禾場」,是這個模式的核心。信徒工作的唯一或首要目的,就是向未信者傳福 音、作見證。這模式由來已久,是教會職場事工的主流模式。
簡單易明、廣為人知、與堂會的議程配合等,都是這個模式的強處。不過,它的弊端,在於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把同事和職場上各種人脈,變成福音對象,職場被貶為一個工具,以達到傳福音這「高尚的」目的。這個向度,只着重工作的外在、工具性作用,至於工作的本質、目的和價值等內部議題,就無從談起。
上述弊端,反映長久以來,華人教會,以至西方教會,都只重視救贖神學 (redemption theology) ,忽略創造神學 (creation theology)。研究創造神學的學者主張:在「日光之 下」,救贖神學只屬配角;職場該屬創造神學的領域。[1] 這樣看來,「職場佈道」作為職場事工的主要模式之一,更大的問題,在於主客混淆和錯置。
再者,由於華人教會對救贖和歸信 (conversion) 缺乏神學反省,把西方教會偏狹的一套,「職場佈道」照單全收, 就難免墜入西方神學的巢臼。[2] 要更新這個模式,從神學上來說, 要根據創造神學來重新演繹、校正和豐富救贖神學的內容。救贖其實是「再創造」(re-creation),使人類和世界重新回到上帝創造的本意。從實踐上,我們要嘗試發展出新的歸信經驗模式,讓未信者在作出認信前,可具體經驗踐行信仰是怎樣的一回事。
職場倫理
這模式強調,信徒要按聖經原則和基督教倫理標準,在職場上行事為人。不過,跟教會一般的倫理教導一樣,「職場倫理」,明顯有律法主義、非黑即白、[3] 輕視處境、忽略結構性罪惡、分離主義等傾向。更糟糕的是,這模式高舉個人倫理,過於社會倫理,它所關注的,大都是個人小善小惡的問 題,對涉及行業及企業等的道德議題,就顯得有心無力。[4]
Chris Wright 的舊約倫理學(神學), 正好彌補以上的缺陷。[5] 他指出上帝的救贖,是社會性的,祂沒有呼召個別的人, 以實行祂的救贖計劃,反而揀選整個以色列民族,要以他們的社群生活,向外邦作見證。 Wright 並不認同「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從個人到社會的倫理觀,他認為舊約倫理剛好相反:社會倫理先於個人倫理;兼且, 個人倫理的內容是由社會倫理所界定的。信徒當問的倫理問題是: 上帝期望有一個怎樣的社會?祂喜悅怎樣的行業生態、職場文化?在此前題下,作為社會和職場的一份子,我們當怎樣行事為人?同時,上帝頒佈給以色列的倫理訓導, 具有典範的作用,為要顯明祂對普世倫理的心意。故此,基督教職場倫理,對非信徒亦適用,這亦打破了分離主義的問題。
「智慧神學」也可以糾正「職場倫理」非黑即白、過於簡化的毛病。台灣校園雜誌前總編輯吳鯤生認為:「聖經的智慧,不是絕對,也不是相對,而是成對。」[6] Robert Banks 批評,只把「善惡對錯」作為倫理思考和抉擇的唯一標準, 是忽略了聖經的智慧傳統。善惡、智愚兩者的互動,可擴闊倫理思考的空間(見下圖)。舊約中的祭司、先知、君王和智者,持不同,甚至相衝突的屬靈傳統。[7] 敘事文體對現實人生的參透和反省(尤其是當中的無常和含混性),[8] 皆可 為信徒提供多元的屬靈指引。

職場靈性
教會的職場靈性培育,大多以 spirituality for the marketplace 為主調,期望透過教會的培靈活動,使信徒有美好靈性,繼而有力面對職場的各種問題。也有機構推動辦公室小組、餐祈禱會、查經等 spirituality in the marketplace 培靈活動。
上述兩種模式,都與職場的現實分離。Paul Stevens 倡議一個更為道成肉身的進路:spirituality through the marketplace。[9] 在職場中所經歷到的引誘、掙扎甚至失敗、[10] 在市井的日常生活,其實都是我們靈性成長的重要元素。[11] 塑造靈性的場所,就在市井、職場。
與此相關的,是普遍福音派教會層級性的靈性觀:上帝最優先,跟著是家庭及教會,然後是工作、金錢、閒暇、娛樂、 社會及公民責任、日常生活雜務等等。這種靈性觀,強調上帝的超越性:祂臨在於「屬靈」活動和教會生活之中,卻遠離「日光之下」人世間的塵世俗務。源此而起的靈性培育, 重退隱、靜止、離世、內程 (inward journey),輕參與、活動、入世、外程 (outward journey) 等,目的是叫人離開凡俗的領域,到上帝神聖的領域。Simon Holt 說得好:真正的職場(市井)靈性,旨在發現、回應上帝在職場的臨在和目的;[12] 而祂的臨在和目的,必定帶有使命(包括倫理和呼召)的向度。若職場靈性培育要健康地發展,就得在此基礎上建造。
職場召命
Paul Stevens 是把這個進路引入本地教會的標誌人物。他的職場神學,以呼召為核心,近乎完美地統整了教會歷代以來的事奉觀、教會觀、成聖觀與靈性觀,組成了一個互為關係的體系。[13]「職場召命」認為,信徒以至人類的工作,都源自上帝的呼召,目的在於幫助個人和社會、使世界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 方(人類呼召,human calling)、發揮個人恩賜、展現人生 目的和獲得生活意義(個人呼召,personal calling)。[14] 工作(無論是受薪抑或是非受薪的) 是信徒在世所蒙的呼召的重要表達;因此,我們的工作應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
「職場召命」非常著重識別並跟隨呼召的過程,它包含兩個互動的元素: 屬靈辨識 (spiritual discernment) 與積極投入 (active engagement),兩者缺一不可。[15] 最近二十年,這個進路還得到心理學多個領域(工業及組織心理學、生涯心理學、宗教與靈性心理學、正向心理學和呼召心理學) 的研究支持。[16]
與此同時,本地亦有信徒以呼召為核心,建構出「工作的四重職事」(the fourfold ministries of work) 藍圖,以指引信徒在職場實踐上整全的事奉:稱職能幹、追求卓越 (ministry of
competence and excellence);提升倫理、改造文化 (ministry of ethics and change);關懷心在、建立關係 (ministry of presence and relations);恩賜管家、盡心服侍 (ministry of stewardship and service) 。[17]
「職場召命」的缺點, 在於它假設人可以自主選擇工作,以反映或實踐本身的呼召;但是,這在香港,以至全世界,都不一定是常態。即或如此,呼召對於從事基層工作的信徒, 仍有莫大的意義。澳洲神學家 Simon Holt 以他自己的經歷, 鍛煉而成的「廚房神學」,便是個落地的「勞動工作神學」 (theology of labour work) 論述。[18] 近年心理學對工作呼召、[19] 工作意義、[20] 與工作重塑 (job crafting) 的研究,[21] 也說明經歷和實踐職場呼召,並不受制於職業階層或工作性質。

堂會職場牧養
「裝備基督徒的最佳場所早已存在。它較神學院和週末研討會更先出現,且比兩者更歷久不衰。在新約時代,除了地方 教會以外,就再沒有其他的培育及裝備組織了。」[22]
經過廿多年的播種和萌芽,本地職場神學運動,已邁向深化和本色化的階段。堂會的牧養神學有否更新,事工哲學和方向能否作出變革,更為重要。
喜見有少數堂會慢慢出現轉變,她們都有某些共通點。她們認定,人才是教會的核心 ── 他們的發展和培育,比起硬件、 組織架構、事工程序和人數增長更為優先。她們相信上帝呼召、引導、培育每一位信徒,叫他們在世上並職場,成就祂給各人的召命。她們相信,幫助信徒辨識呼召,支援他們跟隨召命,是堂會首要的任務。她們的領袖和牧者,扮演著文化建築師和工程師的角色,蘊釀出可持續的職場牧養文化, 讓「平信徒」有故事可講,裝備他們成為忠心、有智慧、有見識的信仰群體。他們也不斷反省職場牧養的實務與神學, 冀能建立起「面向職場的教會」。
職場神學建構
在評述以上五種職場事工模式的同時,本文亦嘗試在本地的處境下, 進行神學反省和建構。「職場神學建構」這個進路,其實跟前述的模式相輔相 ── 沒有神學反省或受神學批判的職場事工,事工只會是過眼雲煙。下表綜合了這五個進路,並跟 Paul Stevens 的「5M」模式,以及楊錫鏘牧師的創造神學框架 [23],作一總括對比。

——註釋—————————————————————————————————————
[1] 史蒂文斯 (R. Paul Stevens) 著、顧樂翔譯:《解放平信 徒:全民事奉無分聖俗》 (Liberating the Laity: Equipping All the Saints for Ministry)(香港:Vocatio Creation,2009), 頁12-13。
[2] 史蒂文斯 (R. Paul Stevens)、洪賜明 (Alvin Ung) 著、譚晴 譯:《帶著靈魂上班──克服職場九宗罪》(Taking Your Soul to Work: Overcoming the Nine Deadly Sins of the Workplace) (香港:天道,2013)。
[3] 史蒂文斯 (R. Paul Stevens) 著、陳錦榮譯:《塵俗靈程── 在平凡生活中與神相遇》(Down-to-Earth Spirituality: Encountering God in the Ordinary, Boring Stuff of Life)(香 港:天道,2006)。
[4] Timothy Liu、Gordon Preece、Wong Siew Li編,婁志 翔、龍仕華譯:《青蛙與蜥蜴──市場牧養事工的反思》 (Marketplace Ministry: Lausanne Occasional Paper No. 40) (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8)。
[5] 史蒂文斯 (R. Paul Stevens) 著、顧樂翔譯:《解放平信 徒:全民事奉無分聖俗》 (Liberating the Laity: Equipping All the Saints for Ministry)(香港:Vocatio Creation,2009), 頁1-18。
[6] Richard Bolles,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2015: A Practical Manual for Job-Hunters and Career-Changers (Berkeley, CA: Ten Speed, 2015), pp. 252-274; R. Paul Stevens, The Other Six Days: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s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9), pp. 71-105.
[7] Bryan Dik and Ryan Duffy, Make Your Job a Calling: How the Psychology of Vocation Can Change Your Life at Work (West Conshohocken, PA: Templeton, 2012); B. J. Dik, R. D. Duffy, and B. M. Eldridge, “Calling and Vocation in Career Counsel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Meaningful Work”,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0 (2009), 625-632.
[8] 同上;另參B. J. Dik and R. D. Duffy, “Calling and Vocation at Work: Definitions and Prospect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7 (2009), 424-450; Bryan Dik, Ryan Duffy, and Andrew Tix,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a Sense of Calling in the Workplace”, in P. C. Hill and B. J. Dik (eds.),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Workplace Spirituality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2012), pp. 113- 133;R. D. Duffy and B. J. Dik, Research on Calling: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Are We Go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3 (2013), 428-436。
[9] 袁海柏、鄧有信、胡仕揚(講座統籌):《應用神學講座 系列:職場聖徒CD光碟》(香港:FES Press,2001)。
[10] Simon Holt, “The Hospitality of God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Vocatio 6 (2002); idem, “My Father’s Hands: Touching God through Daily Work”, Zadok Perspectives 69 (2000), 22-27.
[11] J. M. Berg, A. M. Grant, and V. Johnson, “When Callings Are Calling: Crafting Work and Leisure in Pursuit of Unanswered Occupational Calling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2009), 973-994; A. Wrzesniewski, C. McCauley, P. Rozin, and B. Schwartz, “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 People’s Relations to Their Work”,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 (1997), 21-33.
[12] B. D. Rosso, K. H. Dekas, and A. Wrzesniewski, “On the Meaning of Work: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Review”,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0 (2010), 91-127; M. L. Savickas,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 D. Brown and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2nd ed. (Hoboken, NJ: Wiley, 2012), pp. 147-183.
[13] G. A. Fine, “Justifying Work: Occupational Rhetorics as Resources in Restaurant Kitche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 (1996), 90-115; A. Wrzesniewski and J. E. Dutton, “Crafting a Job: 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 (2001), 179–201.
[14] 《解放平信徒》,頁67。
[15] 楊錫鏘:《從創造講職場:知天命、行志業DVD光碟》 (香港:Vocatio Creation,2009)。
[16] 例如楊錫鏘:《從創造講職場:知天命、行志業》(DVD) (香港:Vocatio Creation,2009)。
[17] 諸如:重視心靈意志而輕忽思想和世界觀、重來生但與世 界割離、過度個人化的信仰觀、忽視結構性罪惡等。參 Gordon T. Smith, Beginning Well: Christian Conversion & Authentic Transformation (Downers Grove, IL: IVP, 2001)。
[18] 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就曾明言:“Doing ethics” is not to decide simply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between good and evil, but between right and right and between wrong and wrong。
[19] 倫理學者指出職場倫理可分為微觀 (micro)、中觀 (mezzo) 及宏觀 (macro) 三個向度。微觀倫理關乎道德操守、品格培 育、道德判斷等個人德性倫理 (virtue ethics) 課題,宏觀倫理 側重批判影響職場各種的政經及社會文化因素,諸如全球 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經濟公義、貧富懸殊等; 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歐美主流教會以及受解放神學影響的 信仰群體,在這方面都經常發聲,論述甚豐。可是,涉及中 觀倫理的重要課題(諸如:什麼是行業/企業並其從業員的 呼召或願景和使命?公私營機構應該怎樣作出倫理決定?企 業主、股東、投資者、管理人員、員工以至其他利益攸關 者,作為「道德行為者」(moral agent),又有何角色和責 任?怎樣協調、平衡個人信仰與公共決定?),其發展是大 幅落後的。無他,機構企業,以至股份制公司, 都是歷史上 的新近事物,至今基督教的倫理反省,還未跟得上。
[20] Christopher J. H. Wright,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Relevance of Old Testament Ethics (Leicester: IVP, 1984);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Leicester: IVP, 2006).
[21] 箴言廿六4-5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22] Walter Brueggemann, The Creative Word: Cannon As a Model for Biblical Education (Philadelphia, PA: Fortress Press, 2009);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Testimony,
Dispute, Advocacy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1997).
[23] 奧爾特 (Robert Alter) 著、黃愈幹、譚晴譯:《聖經敍述文 的藝術》(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香港:天道, 2005);費哈洛 (Harold Fisch) 著、林秀娟譯:《詩裏藏真:聖經文學技巧與詮釋》(Poetry with a Purpose: Biblical Poetics and Interpretation)(香港:漢語聖經協會,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