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貧窮人 ‧ 實踐整全使命
已更新:5月5日
鄺玉婷博士
城巿睦福團契總幹事

引言
修讀城市宣教教牧學博士課程,有機會受教於柏祺博士和多 位資深的城市宣教學者,深受激勵,啟發我反思在城市睦福 團契的服侍,深化本地宣教工作的實踐。
城市的關注點──貧窮
課程鼓勵我們浸透(immerse)不同城市,全面認識城市的 實況。城市宣教的焦點為城市的獨特處境,以及基督教在城 市生活上的適切性,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所處城市的社會實 況,緊扣當地脈搏。 在我們身處的香港,貧窮人口有116萬,[1] 堅尼系數更達0.537,遠超0.4的警戒 線。[2] 貧窮問題被輿論廣泛報導,貧富懸殊 亦是全球已發展之城市中最為嚴重的,因此,在香港實踐城 市宣教,不能忽視貧窮現況;教會履行使命時,也須著重關 懷基層家庭。
城市由不同系統交織而成,城市宣教,除了關心個人層面, 更從社會系統和政策層面,回應當代處境。在關愛貧窮人方 面,可由慈惠到倡議,從不同層面,以多元向度實踐使命。[3] 上帝帶領我所服侍的機構──城市睦福團契(前身為「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下稱睦福)與眾教會攜手向貧窮人傳福音,並藉全人關懷的服侍,讓他們經歷上帝的真實。睦福參與跨部門的聯席會議,向相關部門及人 士,反映貧困家庭的需要,並與政府部門協作,參與制訂地區政策及規劃。藉此,睦福可聯同關懷貧窮人的群體,就能源貧窮、電費加價等問題發聲,倡議社會公義。

未得之民──香港的貧窮家庭
城市宣教的重點,是建構合上帝心意的城市,並讓更多人認識基督。我們要留意文化上遠離教會、在社區裡被邊緣化的人,其中貧窮人,就是主要的組群。他們因貧窮或新來港的緣故,不太願意接觸外人,對社會亦不甚了解,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是福音上的未得之民。
睦福走進貧窮人聚居的地方,包括收容中心、中轉屋、天台屋及板間房,與堂會一同接觸破碎的生命。在持單程證的新移民、受丈夫虐打的婦女、貧病交煎的老人、沒父母理會的孩子身上,我們看見上帝的恩典與作為,體會上帝實在顧念城市中被邊緣化的家庭。睦福與不同堂會,在屯門、元朗、荃灣、葵涌、將軍澳、深水埗、九龍城及其他地方區域,藉宣講與各項事工,在2012年見證超過1,100位貧窮人決志信主。
與不同堂會的合作
作為一間翼鋒教會(para-church),睦福著重與地區堂會的合作。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1:23),柏祺博士亦提到,教會在城市中是上帝臨在的象徵。無論該城市有多少悲情,教會亦要為城市帶來盼望(Signs of Hope in the City)。[4]
2012年,睦福與全港160間堂會,攜手推行多項事工,包括精神健康支援,食物援助、醫療津助、師友計劃等,為超過二萬人帶來身心靈的關顧。城市宣教著重培訓和實踐,所以我們發展「和平之子」社區關懷訓練計劃,讓不同年齡、背景和職業的弟兄姊妹,透過有系統的課堂訓練及實習體驗, 成為「和平之子」,與貧窮人同行。過去一年,有36間堂會,超過360位學員接受訓練,長期關懷所配對的家庭。不少家庭因這群「和平之子」而得聞福音,並植根於教會。其中一位「和平之子」忠叔,他非常關心所探訪的家庭,幫助他們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包括續證、提醒覆診時間、介紹孩子補習等),並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以致能帶領服侍對象到教會聚會,讓人具體經歷上帝的愛。
興起貧窮人/貧窮人的參與
在修讀課程期間,我隨學院的安排,走訪菲律賓,了解小型 借貸的工作,亦到印度認識貧窮人的手工藝事工。看到各地城市宣教的服侍,均著重發揮上帝給予貧窮人的能力及恩賜,讓我想起香港有很多人,因不同緣故(如照顧有需要的家 人) 而未能找到工作,進一步被邊緣化。這些人同樣需要一個 能夠發揮恩賜的機會,因此,睦福著重興起貧窮人,在社區中服侍他人。睦福開展互助網絡,邀請不同界別、不同堂會、不同職業的肢體參與,讓街坊有機會投入社區,建立鄰 舍關係,在當中彼此守望。我們曾開展十字繡等手工藝製 作,這年開始亦有髮繩的製作及義賣,讓街坊有機會貢獻恩 賜,肯定自己的價值。
一位我們所服侍的街坊阿玲(化名),因婚姻破裂,想過自殺, 後來在收容中心,透過睦福認識福音,心靈得著醫治,與人的關係亦得以復和,願意饒恕父母,接納前夫,生命有極大的改變。現在,阿玲與睦福一起服侍社區,如在佈道會中任接待、在盆菜宴中擔任枱長,帶領人信主,並義務為其他有 需要的街坊陪診、甚陪月,成為別人美好的祝福。
結語
貧窮人因信主耶穌,身心靈及與人的關係得以重整,生命由貧乏變為豐盛,成為上帝尊貴的僕人,得以造就、祝福別人。若堂會能衝破傳統的限制,與基層福音機構一同服侍, 關懷社區裡的未得之民,必能讓被邊緣化的群體,得著一個家,並在這家裡成長,生命得改變。
盼望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因著有主耶穌而經歷轉化。當我們願意遵主吩咐,主必會照祂的應許,常與我們同在,將恩典與能力,充充足足的賜予我們!
——註釋————————————————————————————————————
[1] (applewebdata://536A365F-0309-4F96-AB87- 0EC2723AA67C#_ftnref1)〈貧窮人口增至116萬社聯倡設低 收入補貼〉,《頭條日報》,2013年8月23日。
[2] (applewebdata://536A365F-0309-4F96-AB87- 0EC2723AA67C#_ftnref2)〈貧富懸殊新高高薪交稅反跌〉,《經濟日報》,2012年6月19日。
[3] (applewebdata://536A365F-0309-4F96-AB87- 0EC2723AA67C#_ftnref3) 信徒可透過慈惠(Charity)、服務 (Social Service)、訓練(Training)、個人/社區發展(Personal/ Community Development)、個人/社區教育
(Personal/Community Education)、社區策劃(Social Planning)及政策倡議(Policy Advocacy)等不同層面回應貧窮 人的需要。
[4] (applewebdata://536A365F-0309-4F96-AB87-0EC2723AA67C#_ftnref4) 柏祺(Raymond J. Bakke),《城 市人,城市心—同建合神心意的城市》,鄧達強譯(香港:宣 道出版社,2001),頁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