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耗盡?─ 基督徒事奉及工作狀況調查 2015
已更新:3月13日
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
劉忠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管理系
香港與許多大城市一樣,工時長,生活壓力大,但這種生活與工作形態,容易引起耗盡(burn out),教會同工及信徒領袖,有沒有在這方面受到影響?在2015年6月至7月期間,福音證主協會和領導力培訓學院,統籌了一個名為「基督徒事奉及工作狀況調查」的項目。調查目的正正是希望,了解今天基督徒在教會及機構全職事奉,或在職場中工作的狀況, 針對工作上的耗盡情況並有關因素,設計更能切合教牧和信徒需要的培訓和支援。
調查樣本主要分為兩部份,一是從社交網絡和電郵,徵集志願者在網上填寫調查問卷,共收到619份回應。二是邀請堂會自願參與問卷調查,共有13間不同宗派的堂會參加,共收回458份回應。填答者有教牧、長執及會眾。與此同時,16位曾參加工作坊的牧者也有填答問卷。填答者總數有1093人。
樣本中,從事和教會有關工作的有265人,其中是牧者及傳道人的有143人,專業人仕和商界從業員有537人,從事社會服務的有101人。他們的背景歸納如下:
女性佔 59% (645人)。
年齡以 40-49歲為多(34.2%),40歲以下及50歲以上各佔 1/3左右。
單身人仕約佔1/3。有子女的,以有2名子女的稍多。
超過一半填答者的信主年日是21年或以上(52.2%)。
92%的 人經常出席教會聚會。
而在200人以下的堂會聚會者為多數(55.8%)。
每周工作時數達46小時或以上者有1/3。
現時健康狀況以「一般」者過半(55.5%),填答差及很差者的有13%。
工作滿意度方面表示滿意者居多(54.2%),但仍有36%人沒有對工作表示滿意!
有23.7% (256人)希望在未來十二個月內轉換公司,19.7% (213人)表示希望轉換工作性質。
耗盡情況分析
調查利用一套已得到廣泛接納和使用的量表,來測量填答者的耗盡情況。量表從 Christina Maslach and Susan E. Jackson (1986) 的MBI – Human Services Survey 而來,經研究團隊翻譯及修改部份題目。
耗盡的意思包括下列三個範圍:
情緒消耗 (Emotional exhaustion):在工作上感受負面情緒,即不開心、有壓力,甚至有無從渲泄情緒的感覺,評分越高,耗盡情況越嚴重。
個人成就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工作上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每工作日只是循例完成工作,成果並未對個 人情緒帶來正面影響,評分越低,耗盡情況越嚴重。
非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在工作上與同事及被服侍對象,好像沒有關係一樣,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在工作功 能以外的關係,評分越高,耗盡情況越嚴重。
在全樣本中,這三個向度的平均值為:

總體來說,從以1-7 的刻度來評分,而4分是表示「一般」來 看,情緒消耗的平均數值不算高,而非人性化則更低,同時個人成就較高分。這些數值表示,平均來看,大部份填答者的情緒沒有多大問題,耗盡似乎並不太嚴重。
從統計分析來看,耗盡和主要的個人變數,有顯著相關,即工作滿意度及健康狀況較低者,情緒消耗和非人性化則較高,同時個人成就感則相反。年齡愈大、信主愈長,則情緒消耗和非人性化較低,個人成就感則較高,相對來說,耗盡情況較佳。工作時數只和情緒消耗和個人成就感有正相關。 時數越長,消耗越多,但有成就感。結果也顯示,耗盡和堂會的大小沒有關係。

工作和家庭與耗盡
不同的工作,反映了不同的耗盡程度。在教會和機構工作 的,在各向度的平均值均比其他人較好,即情緒消耗及非人性化數值較低,個人成就則較高。按我們的理解,由於入職教會或機構前,多先尋求個人使命及神的心意,因此,能較為正面看待工作,視之為人生使命的實踐。而專業人仕和商界從業員,在情緒消耗和非人性化的程度上,都是最差的一 群,可見,個人使命感與面對耗盡是相關的。
耗盡與家庭狀況有沒有關係?若比較已婚與單身的,明顯地,已婚者比單身好。然而,數據中反映了一個較為特別的現象,是離婚者的個人成就評分較高。是因為多花了時間在 工作,還是因為較以往更清楚自己的工作和事奉焦點?則需進一步探討。另外,沒有子女的在情緒消耗和非人性化上, 皆比其他組別差。而個人成就方面,有兩名子女的情況最為理想。
整體上,家庭因素對耗盡狀況有正面的影響。除了家庭可以作為情緒舒緩的區域外,還給忙碌工作者喘息的空間,暫時離開工作,與家人相處,是預防或減緩耗盡影響的重要條件。
教牧同工與耗盡
若只分析來自教同工的數據,情況又如何?單單觀察143位教牧同工,有以下情況:
每周工作時數達46小時或以上者有2/3,較從事其他職業者為高。提到現時健康狀況,說是「好」的,只有32.2%,換句話 說,接近七成的教牧,認為自己的健康,並不處於理想狀 態。
工作滿意度方面,表示滿意者有75.4%,但要注意的是,仍有 24.6%人,未有表示滿意!至於會否考慮在未來十二個月內轉換工作時,有19.9% (28人)希望轉換教會,13.3%(19人)表示希望轉換工作性質。
換句話說,單就教會同工情況來看,雖說他們自評的耗盡情況不嚴重,但從背景資料中看到,他們的健康狀況不理想, 工時也偏長,對事奉崗位也不是完全滿意。

建議
建基在本調查的結果分析,耗盡問題整體上並不太嚴重,但個人使命感、家庭與性別,均對耗盡帶來影響。建議教會及 信徒領袖考慮:
1. 加強職場使命的教導:
工時長和低滿足感,不是教會可控制的。雖然說一周工作46 小時,在香港是很普遍情況,一些甚至工作超過80小時。不 少弟兄姊妹,在工作之外,還參與教會事奉,在工作和教會的服侍,可能產量張力。我們不應視這不健康文化為「正常」,漠視它潛在的危險。
教牧的工作環境雖然相似,可能因為工作使命清晰,導致耗盡情況不同。因此,加強對在職場上的牧養、職場使命的教導、正向工作態度,是必須的。同時,教牧亦需要開懷: 事奉可以在教會,使命也可以在職場中實踐。
2. 建立作息平衡的教會文化:
教牧同工工作時間長、健康狀況不太理想,是值得關注的。 數據反映,他們視自己的健康是「一般」至很差的約佔七 成,這是不健康的現況,教牧要在關顧信徒生活、靈命及情緒上消耗心力,若心靈不健康,作息不平衡,又如何健康地面對信徒的需要?如何成為身心靈健康的榜樣?
可加強倡議不以節目掛帥,不以多參與事奉或多花時間在教會為「美」。質素和簡約是目標,週年計劃應有清晰異象帶領,不再因循地重覆安排活動。
3. 豐富家庭事工資源
我們沒有調查教會花多少資源在家庭事工上,不過,若我們看到家庭對耗盡問題有正面影響,多花資源建立健康的家庭,尤其對教會領袖的支援,更為直接。我們有時會認為, 單身的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教會事奉,若是這樣,就更需注意單身人仕原生家庭的問題,以及加強不談事工的團契生活。
4. 重新檢視弟兄/男士事工的重點:
相對來說,弟兄的耗盡情況較嚴重,是因為情緒支援不足? 弟兄在教會參與以工作為主,分享感受為次?也許再要問一個問題,事奉崗位與工作成就感,是不可並存的嗎?參與事奉,可否不一定有情緒消耗,而能達到個人成就的滿足?若是,事奉崗位的正確配對,也可以成為防止耗盡的方向!
5. 留意工作轉變的需要:
就耗盡情況,教牧本身可能比一般信徒好,但對工作不滿、 希望轉換環境者亦不少。按教會更新運動調查數據指出,以 2009-2014年的數據合計,約50%的教牧(或70%的堂會),有轉職的情況。雖說轉職不是大不了的事情,然而,若是因不滿意現時事奉而離職,則要處理。
6. 改革門訓課程的需要:
我們發現,信主年日和年齡的影響,顯示教會生活的重要 性。人生閱歷和信仰經驗可減弱耗盡,也許,現時還在教會的,都是身經百戰的倖存者。今天信徒的壓力和前不同,故門訓內容要再思,與時俱進,例如可加進情緒管理(EQ)等培 育,不一定全是聖經神學靈修知識。
7. 針對職場領袖:
職場中的信徒領袖,亦可作出一些貢獻,例如提升工作環境 的舒適度,實行彈性工作時間,對僱員友善等措施。營造工 作使命、肯定人的價值等的氣氛、引進賦權(empowerment) 等管理方法,亦是可考慮的。歸根究底,老闆通常都是最大壓力的來源,宜反思在職場上的管理和帶領理念和方法。

結語
這次調查結果所得,耗盡情況,在香港教會圈子中像是不太嚴重,與我們事前所得的印象,好像有點落差。這正好再次 說明,我們不能單純憑印象作判斷。當然,我們也明白,正 陷入嚴重耗盡狀況的人,是不願參與任何形式的調查與訪問 的。更重要的,是不要單看平均數,那些真的在耗盡邊緣的教牧和信徒,那怕只有百分之五,也是需要關注的。
我們也得一再強調,防範於未然。堂會若能落實我們提出的一些建議,也許就能再進一步改善目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