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整全事工」帶來「轉化」

已更新:5月5日

鄺偉文

施達基金會總幹事


Dansita是來自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南部錫達馬地區(Sidama Zone)村落裡的一位中年婦女。她今天興奮地迎接孫兒的出生。然而,看到兒媳Tenaye只需十五分鐘就能順利把孩子生下來,她又感概萬千,因為回想自己誕下八名兒女時,經歷了無比痛楚,整個生產過程,每次要用上兩三天。兩婆媳的分別不在於她們的體格或醫療設施,而是當地人對「婦女生殖器切割」(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FGM”)傳統習俗的態度,在過去數年產生了明顯的轉變,這因為施達基金會在當地的伙伴教會,多年來致力推動各種對抗FGM的倡議和教育工作的結果。


[由左至右:Dansita,Danista的兒子(Tenaye丈夫),Tenaye與兒子,Tenaye的母親]



香港人一直對救災扶貧工作不遺餘力,單在2000-01至2010-11的十個財政年度內,全港申報扣稅的公益慈善捐款總額(包括個人及企業)由港幣29億飇升至超過92億[1],平均每年增加30%。然而,經多年的努力後,我們還是看到貧窮和災難的情況每況愈下。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過去所付出的沒有帶來果效!


貧窮是甚麼?


因着角度的不同,不同持份者對貧窮的理解常常有着顯著的差異。對基督徒群體來說,貧窮的最終根源是「罪」,這一點絕不難理解。當罪進入世界後,人與神,與人,與萬物,甚至與自己那原先美好的關係都受到破壞,從此,不安(insecurity)和反叛就進佔了人的心。在缺乏安全感,又遠離創造主的情況下,為了對自身作出最大的保障,人就變得越來越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以個人利益為先的心態,引致貪婪、冷漠、懶惰,甚至剝削、欺榨等行為。這些現象不只出現在個人的生命裡,還滲入了社群層面,包括我們的社會制度和道德文化價值,FGM正是文化習俗制度上的不公義行動。最後,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公義,而貧窮就是這「不正常」世界的病徵之一。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不難明白,為何過去那種「派錢」或派發物資的扶貧手法成效不彰。事實上,隨着經驗的累積,不斷的觀察、研究和反思,扶貧工作的具體策劃和操作,在三四十年間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派錢」或物資分發,已不再是重點方法,甚至已被淘汰。今天的扶貧救災方案已變得多元化,如Dansita故事裡的倡議教育工作,職業訓練,社會企業等等,目的都是要解決根源問題,使工作果效不流於「扶貧」層面(雖然我們日常仍用「扶貧」一詞來形容相關工作),而是能達致「滅貧」和「防貧」的效果…。至此,我們又面對另一個在實際運作上的問題,就是以甚麼準則來製定一個扶貧方案。

緬甸東南部克倫邦戰後重建村莊內的教堂



扶貧應是甚麼?


由於我們相信貧窮或不公義的根源是「罪」,而貧窮只是其衍生出來的後果,所以最佳的處理方法,理應包含「治標」和「治本」的元素。


在「治標」方面,扶貧事工必須按貧困者的實際需要及其處境作具體的規劃。不同的需要,自然要配以不同的方案,例如,貧困兒童事工,多包括提供教育機會和營養飲食;對於農村困難戶來說,有機和可持續耕種,則是常見的方法。表面上,這種富靈活性的手法,看似沒有定律可言,但是我們還是有一個原則可依從的。


綜觀不同的「病徵」,它們都離不開是關乎人與人,與萬物或與自己的破損關係。所以,修補破損關係,是任何扶貧方案的一個重要目標。以人口販賣為例,只營救那些被販賣的人出深淵是不足夠的,事工必須加上創傷治療、心理輔導、身份重建、職業培訓等範疇,使助受害人的生命得以重建。另一方面,人口販賣是一種有組織的罪行,將參與者繩之於法,及向高危群組提供預防教育,亦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始祖亞當和夏娃犯罪所帶來的第一個後果,就是破壞了人與神原有的親密關係,故此,「治本」的主要方向,必須是讓人能與上帝重建一個密切的關係。在此,基督徒群體較其他人,更能提供有效的扶貧方法,因為唯有主耶穌基督的福音,能修補人神關係。在筆者事奉的機構「施達基金會」,這個理解引申出兩個重要的事工元素。


首先,每個扶貧項目皆是與海外地方教會(localchurch)或基督教組織合作進行,這樣,受助者不只能得着肉體和精神的幫助,亦有一個他們可進去的屬靈之家。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求合作伙伴在策劃事工時,更著重尋機會,讓人認識主耶穌和衪的福音,這樣,受助者生命的最終問題,就有機會得着處理。戒毒工作在這方面是個明顯的例子,施達在中國的福音戒毒項目,在相關地區的成功率(以戒毒後不再吸食的比率來計算),較一般戒毒工作高,因為戒毒者更深層的生命問題得着處理,所以他們不再需要借吸毒來解決問題。


轉化的策略


當扶貧工作同時注重「治標」和「治本」時,「社區轉化」(community transformation)就來得順利成章。在施達的事工裡,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緬甸的戰後社區重建項目,我們不單讓流離失所的村民尋得土地,得以安頓,又協助鞏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重新開展經濟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同工們又在不同層面加上福音元素。到今天,村民不單有一個可居之家,不少還歸屬主的名下。


由此可見,全人或整全的服侍,是「轉化」的基本條件。這正是「整全使命」的意義所在。如「彌迦網絡宣言」所言,「在整全使命中,福音的宣講使人懂得愛和悔罪,因而帶來社會性的影響;而信徒對社會需要的參與,可讓人看到主耶穌的恩典,並帶來佈道的果效。」[2]




[1] 參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根據稅務局資料所作的計算。網址:http://www.hkcss.org.hk/c/cont_detail.asp?type_id=11&content_id=801

[2] 參考彌迦網絡的網頁:http://www.micahnetwork.org/sites/default/files/doc/page/mn_integral_mission_de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