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佚名

教會與社會公義

已更新:3月10日

普京 (筆名)


香港貧富懸殊高佔世界第二位。貧窮是較明顯的公義問題,例如:露宿者、N無人士無法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嚴重的是,有些問題被忽視了:例如人口販賣、非法勞工、性工作者……。如果涉及自願性質的,更令人以為問題並不存在。


社會公義涉及政治,觸及傳統政教分離的觀念,行動起來會影響既定的社會權益分配。這是年青人關心的議題,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一般福音派人士很難理解,為何要花資源在「大使命」以外的事,也擔心會受人利用。


福音和公義不可分割


聶東尼牧師(Tony Read)針對這些誤解,說明神的愛(約三16)基礎是公義,基督耶穌的使命宣言(路四18)也以公義為重點。他問:我們要領人進教會,還是要帶教會進人群?這幾乎決定了福音影響力的大小。教會在世上,不應脫離世界,也不應被世界同化。「在這兩極端以外的第三條路是參與(engagement)」,聶牧師帶著洞見說:「正如保羅將教會建立在希臘文化之中,將信徒打造成為高度包容性的群體,神的祝福才會在生命中生根。」他明白教會領袖擔心教會變成非牟利機構。但公義是福音的核心,福音也是公義的中心,兩者不能分割。教會必須以福音的視角,成為關懷公義的平台,為無力者出力,為無聲者發聲,就像古時的先知一樣。底線是不應以武力推翻政府。


公義神學


Andrew Gardener以短短十五分鐘,深入淺出地介紹公義神學。希伯來文Mishpat(即justice)和Tsedakah(即righteousness)兩字都有復和的含意。前者是人與人的關係(horizontal),後者則是神人之間(vertical);但這兩字有時會互用。罪進入世界,帶來神與人、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和人與自我間的關係破裂。公義是重建這四種關係的行動。神藉亞伯拉罕踏上祂公義(復和)之路。摩西與神相遇,領受向法老宣告公義的使命,並踐行公義,切實地將為奴的以色列人帶到應許地。與神相遇、宣講公義、踐行公義便成為重建公義的模式。這在士師、王國、先知,甚至耶穌基督、教會都是如此。主耶穌更是以有罪代無罪,神人和人人間的平安(shalom)便重建起來,從此萬物便藉祂得享公義。啟示錄形像化地表達這完滿的公義:萬物更新、城門常開、有生命樹。


教會的獨特角色


Patricia Ho以敏感的「人權」話題,和Phyllis Wong牧師以「行動中的教會」分享教會參與社會公義的經驗。近年,人權在香港的敏感程度,因政治事件而上升,既令人困擾、具破壞性也非常危險。但人權是上帝賦予人應有的尊嚴,是重要的公眾利益。Patricia強調:「不能因人感到不自在而不提出,我們必須代受逼迫者發聲。」黃牧師從上帝給我們的豐盛生命作起點,分享教會在幫助尋求政治庇護者、難民、新移民、性工作者、環保等工作上,能够建立生命、改變政策和提供參與的平台。「教會的角色在這些實踐上,便能將非牟利機構和壓力團體分別出來。」


機構跟教會合作的經驗


四人分享後,由Tom Franz主持NPOs與教會合作的座談會。參與機構有基督教勵行會、Mission for Migrant Workers,Sons and Daughters和香港工業福音團契。眾機構代表都表示,與教會合作的經驗是正面的。總的來說,非牟利機構成為教會間的培訓平台和溝通橋樑,平信徒能加深對社會事件的認知,也提高事奉的能力。非牟利機構的資源,也會來自教會,除人、物、財以外,更有知識。因此,向政府提出的政策,和處理問題的方案,也可以有聖經的基礎。與教會合作,也比一般社群更穏定,參與過程中,能為撕裂的香港社會裹傷,重現包容。另一方面,機構代表提醒信徒,要學習服務的專業性,無論怎樣友善,都不能將個人資料給予服務受眾,並且要嚴守專業守則。對一些被踐踏的群體(如性工作者、難民等),委身和耐性是基本的要求。須知一兩次的短暫服務,可能比沒有服務,傷害更大。最後,服務時不應傳福音,面對多元的受眾,建立信任和信譽才更為重要。


焦點小組:將討論化為行動


專題的第三部份是焦點小組的討論,包括難民、性工作者、人口販賣、僱傭和弱勢群體。由於出席人士的背景參差,焦點小組討論的重點不一,有只停留在認識層面,也有能談及具體建議,可見信徒對社會議題的認知,有較大差異。雖然如此,焦點小組討論後,聶牧師也引導眾人,將討論結果化為下一步的行動。


難民組認為:在新環境中,難民須加強精神健康的建設,他們的孩子也須進修和接受照顧。又提議眾教會,合力籌建一家專為難民而設的多元診所,招聘難民中的醫護人員和教師,參與服務。性工作者組指出:信徒需要學習如何談論和性有關的事宜;他們認為教會是讓接受幫助的受眾,感到較安全的地方。然而,教會也必須先接受培訓,才能建立支援網絡。人口販賣組主要是認識香港這方面的狀况。他們建議,在教會群體中,多介紹有關問題。僱傭組發現,傭工和香港信徒非常缺乏溝通,都需要改變心態,他們建議教會為雙方設立溝通的平台。最後,弱勢群體組提出:由於這一代年青人缺乏關注,他們建議教會多聆聽年青人的心聲,「繼續前進,採取行動」,因為沒有年青人,我們便沒有未來。


總結和跟進


社會公義的根本是聖經的教導[1],是福音不可分的部份[2],是基督教的傳統[3],是耶穌基督的生活榜樣[4],是我們實踐關愛世人的表徵之一[5]。 然而,華人教會簡化政教分離、自由神學、社會福音、福音和社關二分等觀念,使美好傳統和聖經教導陷入誤區和誤解;加上社會政治風潮,參與社運的人的反社會形象,更使一般基督徒對追求社會公義望而生畏。


社會公義行之不易。除了加強教導Tony Read 和 AndrewGardener的福音觀和公義神學外,也要從實踐中學習和矯正誤解。焦點小組提出的方案都是很可行的。為鼓勵更多信徒參與,行動方案可附以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以了解參加信徒的服侍心態、思想、行動的經歷和變化。總結經驗後,讓教會和機構借鏡,從實踐中學習,也從學習中實踐。


在「全城轉化起動日」發表和分享的信徒,有多元的背景,他們來自不同性別、年齡、階層、國籍、行業、宗派,講究音樂、舞台、四弦合奏等技術,將神的話,以誦讀、唱頌、故事、見證、解經等手法分享出來,代表世界的多元多層。起動日之後,主辦者有三方面的跟進,一是繼續動員更多教會和機構參與這個轉化工程;二是更深入研究起動日的十一個專題,期望一同探索要走的道路;三是增加華人教會和國際教會領袖和群體的參與。在複雜的香港社會中,需要更多天國子民,一同為多變多元的社會效力。



(作者普京〔筆名〕在一非牟利機構服事,現正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



1. 例如出二十一1-11;申十五1-18;詩七十二12-15;箴三十一8-9等。 新約徒四32-37;六1-7;雅二14-26;

2. 改正所需的改正(A Correction to Correction)說明福音的對身體和心靈完整的關懷,語出自:Kevin DeYoung & GregGilbert, What is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Making Sense ofSocial Justice, Shalom and the Great Commission,(Wheaton: Crossway: 2011), 20-23; 176; 180-183 Tony Read也在上文有清楚詳細的說明。 Andrew Gardener的公義神學更具體將基督的生命連上與神相遇、宣告公義和實踐公義;說明福音的完整性。

3. 基督教歷史中,舊約先知的社關角色最明顯,耶穌甚致被一些人看為反動份子,新約中也有不少。近代中,JohnWesley領導監獄改革,William Wiberforce參與政推翻奴隸貿易,Ron Sider and Jim Wallis參與推動反戰、環保、移民政策等,都是一些基督徒的表表者。

4. 路四16-19記載耶穌的使命宣言,耶穌在言行上也多站在弱者的一邊。不過祂也不是一面倒的反對建制,祂強調祂的不屬這個世界(約十八33-37),也說明凱撒的歸凱撒(太二十二21)。 但整體上,耶穌對身體和靈魂的需要都關注,祂沒阿責沒有回頭的九位痲瘋病人;反而要我們跟著祂的榜樣去做(約十四12)。

5. 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中已有清晰辯說。可參考https://www.lausanne.org/zh-hant/covenant-zh-tw/lausanne-covenant ; (於2018年7月18日)。 另Sarah Eekhoff Zylstra, “How Billy Graham BrokeredWorld Peace Between Evangelism and Social Justice”, inChristian Today, February 28, 2018中,也有解說。

1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