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新型態》研究發佈會及研討會系列

已更新:3月10日

本刊記者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與福音證主協會於6月22日晚上,舉行了<<教會新型態>>研究網上發佈會。而接續三個星期二晚上,也舉行了一系列的網上研討會,探討教會的不同新型態和現象。四次網上聚會,一共吸引了超過700多位教牧和弟兄姊妹參與。

6月22日 教會新型態研究發佈會 - 嘉賓: 周雪鳳 、章可銘、 楊亦田

發佈會首先由陳敏斯教授發表中心的質性研究背景和結果,並簡述了傳統堂會跟「小教會」的對比,以及受訪新教會的共通點和特質 (詳細研究報告可參閱:https://bit.ly/3r3RsKN)。接著三位嘉賓Simplychurch的周雪鳳(Dilys)、Aspire Church的章可銘(Leo)及Roundtable Church的楊亦田(Jason)各自分享其新型教會的成立過程和理念。這三間新型教會的架構簡單,肢群體關係都十分緊密,弟兄姊妹像家人般一起同行。他們跟傳統植堂最大的分別,是擴展的視野和向度,把教會帶到城市的不同角落,與弟兄姊妹一起服侍城市中不同需要的人。


Dilys分享Simplychurch的職場教會轉化,以每天在職場上見證和聚會為起點,更刻意建立有使命、有關係,像家庭般一起同行,成為使徒式、能看見的盟約群體。Simplychurch的弟兄姊妹把教會延伸至職場以外,包括每月兩次,一起落區,探訪不同區域的商家和家庭、派送物資等。


Aspire Church的Leo在2017年與幾位母堂領袖看到職青流失和福音的需要,就一起開始邀約朋友吃飯和認識福音。他們的朋友一步步融入群體,慢慢接近神和認識神。母堂鼓勵和支持他們不需局限於堂會,更差派他們一班在職的弟兄姊妹,在外建立新的教會,成立了Aspire Church教會,進入人群。這兩年間,Aspire Church不但一同服侍社區,更透過Aspire 青年共享空間,接觸學生和年輕人,透過不同活動與他們同行。


第三位嘉賓Jason帶領的幾個使命群體,按他們的領受在不同區域中服侍,群體裡的家庭很多住在同一區,同一座大廈。他們在社區中服侍不同的家庭,甚至美化大廈的環境、服侍鄰居、建立信任和關係,更帶領鄰居認識神,一起查經,接受浸禮,讓他們由街坊變成家人和弟兄姊妹。三位嘉賓在接續的研討會中都有更多分享.


6月29日 職場教會 - 嘉賓: 周雪鳳、 何耀新、蕭烜醫生

承接發佈會的討論,Dilys回應了參加者的一些問題,分享職場服侍確實存在不同的難題,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行出來。有人提問在職場和服侍的角色衝突,Dilys認為信徒更要小心處理關係,做好見證,甚至比別人更加努力,以免讓人覺得他們只顧做事工,工作卻做得一塌糊塗。


第二位職場教會嘉賓是蕭烜醫生,他於醫護界的福音工作十分活躍。蕭醫生強調,耶穌基督的大能,不會因為他作為醫生而增加了便利;反而,多年來耶穌基督都提醒他放下醫生的角色,單單以兒子的身份榮耀父神。蕭醫生也分享他在診症時,聆聽患者的需要和聖靈的聲音,例如一位婆婆道出心中的憤怒後,他便邀請她和她的兒子一同禱告,讓他們得到和好和醫治。


每天在醫務所繁忙的工作中,醫務所團隊一起敬拜後,也立刻回到工作模式,但他們經歷神在當中擔起他們的重擔。他們更於下午,放下職場角色,按感動邀請病人和家屬一起敬拜和祈禱。神甚至使用一些病人祝福其他病人,彼此醫治和服侍。蕭醫生的團隊也將服侍帶到醫務所外,服侍垃圾房的工人,以及無家和獨居的人。蕭醫生的團隊不單帶來義診,更把福音和從上而來的醫治帶給人們。蕭醫生更盼望以全人醫治,祝福年輕一代的醫學生,結連更多醫護人員,在不同醫院中建立網絡,以ekklesia靠著耶穌的權柄聚集經歷神。


另一位嘉賓是何耀新Simon。多年來,他在職場建立和栽培弟兄姊妹,鼓勵他們在各自的職場中作見證,成立不同的小組。Simon在他的全職事奉中,舉行了數之不盡的福音午餐會,更成立了超過300多個小組。Simon深信需要興起職場弟兄姊妹,幫助他們擁抱使命的生命,多走一里路,在公司傳福音和接觸生命。Simon也分享了弟兄姊妹的故事,他們不少都踏出基本的職責,進一步了解遇見的同事或工作對象。在預備退休之際,Simon更深受ekklesia的概念鼓勵。Simon認為我們每一個都是被呼召出來的使命群體,要彼此連結,一同轉化,擁抱和祝福職場的年輕人。


7月6日 混能教會/微教會 - 嘉賓: 章可銘、陳潮源牧師、周榮輝牧師

在混能/微型教會的研討會中,章可銘(Leo)詳盡地分享Aspire Church的成立,以及母會的支持和鼓勵。Leo分享了Aspire Church服侍未信者(pre-believers) 的初心,和在職青群體中,回應福音的需要。由於人數增多,Aspire Church已分為三個群體,讓弟兄姊妹在群體中,能更緊密地成長同行,一同服侍社區。


接著,周榮輝牧師分享他在2017年領受小教會運動的異象。當時,他服侍的信義會教會,不希望再把資源用在不同的節目和場刊上,而是以上帝為教會的真正主角。他們期望,小教會運動在香港和其他城市發生,讓普通人也可以加入這個建立教會的運動。周榮輝牧師觀察到,香港基督教圈子越來越走向專業,正走上歐美教會的舊路,完全感受不到生命的改變,像一艘不是乘風踏浪前行的大船,只是在濁浪中浮沉。經過一年多的尋求和學習,周榮輝

牧師發覺轉化的不單是模式和人數,而是DNA的轉化,以愛耶穌、一對一門徒訓練、一同遵行實踐主的道、生活中談論耶穌、弟兄姊妹以孩子的心建立真誠的關係。小教會以混能教會(Hybrid Church )模式,讓傳統小組及小教會同時運作,配合適當的話,教會可供應場地、經濟支持、訓練資源、讓資源發揮更大的果效,得以多向發展,更能接觸不同的人。小教會開始接觸新朋友,又能產生領袖的話,就可以發展另一個新的小教會。在小教會運動網絡中,不同的小教會可以彼此連結,網絡會對小教會領袖提供訓練,幫助教會分辦異端。當中有較資深的牧者與其他牧者同行及支援。


接著,陳潮源牧師分享微教會網絡的誕生和發展,特別是末世中盛載上帝新的工作。陳潮源牧師以馬太福音9:17解釋,經文沒有比較新舊皮袋哪種優勝,不是新勝過舊,又或舊勝過新,它只說明新酒需要用新皮袋盛載。舊酒若是神過去至今在香港城市的工作,舊皮袋就是香港教會踐行與見證的組織——地方教會或堂會;神不斷呼召教會自我更新,以新皮袋盛載這批新酒,教會需要有足夠彈性迎接神的工作,這是新型態教會的呼召之始——微教會網絡應運而生。2017年,一群教牧帶著神聖的不滿足聚首,反思怎樣更能盛載神在城市的工作,名為「牧人巷」,每月一起聚集,敬拜祈禱,建立關係,求問上帝,思考怎樣回應。經歷了兩年,預備「微教會網絡」的開始。2021年3月舉行了「微教會」委身大會,有三十多個「微教會」誕生,彼此結連、委身、裝備和同行,匯聚成微教會網絡,在城市不同角落裡活出愛與使命。(詳請參閱本刊另一文章 <<「微教會網絡Start-up FAQs:十二問」>>>)


7月13日 使命群體 嘉賓: 楊亦田、曾子聲、胡裕勇

此系列最後一次研討會,請來了三位在前線服侍的使命群體領袖。他們不單貼身服侍

牧養的群體,有些更進入群體的生活,與他們同住,一同在生活中經歷上帝和成長。楊亦田(Jason)介紹的使命群體(Missional Community) ,是一群委身共同分享生活,共同為耶穌得著一個特定社區或網絡的信徒。最重要的是,像耶穌所教導,離開安舒區,進入群體當中,一起活出神的道和天國的文化。Jason的團隊分享他們教會Roundtable Church怎樣在兩年前,慢慢將教會群體轉化為使命群體,一同擁抱腓立比書2:1-2節講到的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他們花了一年時間,一同研讀和討論使徒行傳,一同領受所服侍的區域,在當中步行禱告,尋求神,甚至因領受神的呼召,一同住

進同一座大廈。當中群體也彼此坦誠分享挑戰和憂慮,從而建立起使命群體的信任和凝聚力。使命群體的服侍模式一直轉化,以及在不同嘗試中學習,讓聖靈在當中帶領。


曾子聲(Lem) 分享他在禧福協會前線服侍年輕人,與他們在生命中同行。Lem與太太主要服侍戒毒村出來的年輕人。這些邊青都經歷過很破碎的遭遇,甚至會傷害自己。Lem與太太真的全身投入,擺上自己所有,與年輕人同住,跟隨耶穌去服侍他們,讓年輕人都被感染,同樣投入,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服侍神。Lem分享了面對服侍對象生命的掙扎和失敗時,更看到上帝的心和憂傷,更要把握機會服侍每一個年輕人。Lem與太太以幾個宿舍和自己的家,收留這些年輕人,給他們貼身的門徒訓練,不是每個星期一小時的門訓,而是一同生活、一起吵架和真正成長。Lem深受陳恩藩牧師的理念影響,讓邊青一同帶領幾個使命群體,授權和信任他們領導教會。


最後一位嘉賓阿勇,多年來在U-fire服侍香港的少年人。面對傳統教會的青少年人流失,甚至服侍年輕人的導師和傳道人都開始流散,阿勇認為更需要建立兩代同行,共建跨代跨區結連,傳承和讓下一代承接,以網絡合一服侍。阿勇服侍的年輕人朱茵,也分享了在聖潔營會中,因上帝的感動,為自己的罪認罪,並且與傳道人復和,更與他一起在校園服侍年輕人。教會的傳道人帶著大學生,大學生帶著中學生,跨代把祝福帶來這個城市。U-fire在疫情中,更透過Zoom接觸幾千個學生,讓很多學生信主,認識神。這樣的校園事工網絡,結連了教會和牧者,可以跨代互相支持,為校園和城市的黑暗帶來曙光。阿勇鼓勵更多教會和牧者建立使命群體,進入年輕人當中服侍和同行。

34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