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城市的神學 - 悼柏祺博士
已更新:2022年5月4日
陳敏斯教授
伯特利神學院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
第一次遇見柏祺博士,是2008年的9月,在「教會歷史」課堂上,他以城市的角度去看聖經和教會歷史。他的講授鉅細無遺、角度嶄新、反省深刻、跟時代息息相關。最觸動我的,是他提到美國在六、七十年代,整個白人福音派教會,似乎都在離開城市,搬到市郊,逃避來自不同國家的新移民和急速城市化帶來的張力和衝擊,以「拯救」自己和孩子。但他和太太卻決定留在市區,在芝加哥社區的公立學校養育孩子,以牧師身份和服事的家庭一起生活 ,並且收養了兒子的一位非裔同學。對我來說,這是難以想像的。中國人無論活得怎麼苦,都會盡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遠離複雜的社群,免受不良影響。他所展現的卻正正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al living),進入他要服事的社群,與他們一起切實地生活,成為他們的鄰舍。
急促城市化的挑戰和契機
二十世紀初期,只有百分之八的人口住在城市,但到了世紀末,城市人口已超過百分之五十。現在每星期有三百萬人遷進城市,預計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百分之七十。急促的城市化帶來很多衝擊和挑戰,城市教會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人口增長及其多元變化。傳統的福音訊息不容易滲透城市,個人的敬虔如何轉化社會,成為落地的信仰?面對社會不公、後現代文化、數碼化和各種不同的張力和衝突,教會、信徒又可以怎樣回應?上帝將我們放在這個城市,祂有什麼心意?祂可以怎樣透過我們和教會,在這個城市施行救贖?

柏祺博士深信,急促的城市化是上帝的舉動,以大大加快福音廣傳的速度。所以廿一世紀的宣教模式,將會更著重城市的福音運動。很多聖經學者可能對聖經的研究甚有心得,但面對發展急速、錯綜複雜的城市,他們的解讀對生活在當中的信徒,卻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熟習天國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在今時今日,要有效地服侍在城市生活的人,我們也要精通城市的語言。柏祺博士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學者,他不單詳盡地研讀聖經,更是足跡遍全球,跟當地的領袖對話,深入瞭解各個城市的獨特情況,共同建構適切的神學,讓上帝國度有更深更遠的擴展。不論是馬尼拉、中東、紐約或印度,我們都遇上曾被柏祺博士教導和啟發的領袖,在他們服侍的城市帶動轉化,在上帝的恩典下,作出各種、甚至是顛覆性 (disruptive) 的貢獻,帶來與日俱增的平安 (Shalōm שלום)。
"熟習天國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在今時今日,要有效地服侍在城市生活的人,我們也要精通城市的語言"
尋找希望的記號 (Signs of Hope)
柏祺博士雖生於農村,但一生熱愛城市。基於他在芝加哥的經驗和研究,自1980年開始,被洛桑委派,走訪200多個大城市,舉行城市宣教及推動轉化的諮詢會議,更被公認為這方面工作的先驅。他也透過教學、寫作及同遊,深深影響了世界各地不少領袖,在各自的城市帶動轉化。他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都是以基督作榜樣,着重同行、關係、體驗和反省,鼓勵學員走進要服事的群體,但絶不是以救世主或優越的心態,而是尋找聖靈的足跡及希望的記號(Signs of Hope),深信基督活在我們裏面,祂的天國議程必針對這個處境。
我非常慶幸,能夠成為柏祺博士的學生,並在以他命名的中心服事我們的城市。柏祺博士多年的教學,桃李滿門。與老師「同遊」也是課程的最大特色,我們將城市當作實驗室、將課室遷到前線,去見證教會的天國行動。最重要的學習都是在過程和群體中的領會和反思,而非單單在課堂內講授的內容(Something to be caught rather than taught)。柏祺博士常提到,外科醫生都是在手術室裏實習,音樂家則在表演場地演練,城市事奉者亦然,城市是我們的實驗室,事工領袖就是我們的教授。

城市神學教育全球化,心繫亞洲
雖然柏祺博士不可以再像從前一樣跟我們遊學, 但每一位曾被他教導或觸碰的,都能娓娓道出自己跟他的獨特故事,和怎樣深受他的影響。柏祺大學研究院 (BGU) 於二千年成立,來自世界各地,數以百計的學生,學習怎樣解構自己的城市,研究及發表怎樣將自己的城市調教為城市宣教的持續教育實驗室。柏祺博士一生致力將城市神學教育全球化,但心繫亞洲,於1980年首次訪港,並邀請當時年青的倪貢明牧師跟他學習,當年香港正值九七,柏祺博士運用其豐富的諮詢經驗,幫助各人透過香港教會歷史和傳統,重新檢視當時的局勢,辨識主要的課題和思考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啓發各人「看見」超越97的異象,讓每人更了解在這大形勢下,自己的位置和如何互相配合。倪牧師在完成學習後,繼續與柏祺博士緊密合作,並在1990年在香港召開首次環太平洋智囊團會議。余達心牧師更舉薦了鄧達強牧師攻讀柏祺博士任教的博士課程。期間,鄧牧師更把柏祺博士的著作 A Theology as Big as the City 翻譯成中文 「城市人、城市心」。

"在最黑暗和扭曲的時代,尋找聖靈的足跡和希望的記號,開拓城市宣教的先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領袖去轉化他們的城市。"
雖然柏祺博士不可以再像從前一樣跟我們講學,但我們十分慶幸有這本著作,娓娓道來貫穿整本聖經的城市故事,很立體地展現他的教學方法和神學反思模式。最重要的是柏祺博士並非只是留下一套學說,而是一個又一個充實的展現,給我們學習如何以聖經作基礎,加上城市處境、教會及傳統作整合經驗的支柱。在他看來,若我們憑着信心,城市生活的一切課題都可在聖經裏尋求回應。柏祺博士深信聖靈在二千年來一直教導教會,因此在談論城市神學時,不能不參考歷史中許多蒙召的僕人,他們的足跡引領我們進入城市去,從他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擁抱城市的神學
柏祺博士在2011年從BGU退休,透過在伯特利神學院成立的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專注亞洲事務,繼續裝備城市宣教的領袖。數十位博士畢業生來自多元的背景,在不同的教會、機構及職場崗位服侍,帶動轉化。他們研究的課題也非常廣泛,但可大致分為四類:1)神與人的關係,在城市中佈道和敬拜 2) 人與人的關係,社群建立及門訓 3)人與城市的關係,憐憫與公義 4)人與文化的關係,信仰與工作的融合。他們的論文摘要都可以在本中心網站下載 ( https://www.bethelhk-rbc.org/dissertation )。 另外,他們還有更多在學習過程裏的轉化故事,連載於中心的期刊「城市心」(https://www.bethelhk-rbc.org/newsletter )。其中12個故事更收錄在中心五周年時出版的「當城市遇上神學」一書中。
"柏祺博士並非只是留下一套學說,而是一個又一個充實的展現,給我們學習如何以聖經作基礎,加上城市處境、教會及傳統作整合經驗的支柱。"
轉眼間,今年就是中心成立的第十個年頭,猶記得去年,還跟他約定今年來港慶祝,可惜他不能赴會了。我常常在想,現今香港面對的難關,疫情肆虐,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選擇離去,有點像他在60年代芝加哥的經驗,但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反而積極從聖經找尋出路,結連有負擔的屬靈群體,建構適切的城市神學,抓緊服侍城市的契機,在最黑暗和扭曲的時代,尋找聖靈的足跡和希望的記號,開拓城市宣教的先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領袖去轉化他們的城市。我彷彿仍然聽到他在每次離別時給我們送上的祝福…
願榮譽歸與上帝,平安臨到地上!
又願教會滿有勇氣,城市充滿盼望!
(以上文章曾於3月7日在《時代論壇》網站刊登,稍作修訂,在此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