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持續的靈性 —變革型領袖的不止息動力

已更新:3月13日

蔡貴恆牧師

「靈根自植國際網絡」創辦人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creation not only imposed a new set of values; equally important, it provides, through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the Holy Spirit, the power to live by those values… As those living in the ‘already’ of the eschatological realisation. Christians are being renewed in their thinking (Romans 12:2, Ephesians 4:23), coming progressively to see and love all the world as God does. We should therefore be in the vanguard of efforts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world.[1] (Robert White)

在普世經歷戰火、飢荒、政局混亂、生態污染、資源匱乏的處境下,全球的領導及企業,皆在尋求持續性。聯合國的研究,視持續性為持續性發展,並認為一切對應當代需要的政策,必須在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外,亦須考慮下一代的需要,不能隨便妥協。[2]

在不耗費資源、均平、和諧等原則的指引下,持續性由單一的綠色經濟,逐步趨向和平、公義、扶貧、公平等全方位的發展。領袖們都認同全面的改善環境、政治、制度、社 會、經濟等質素,以達到持續性的人文發展、群體發展及和平參予等。然而,教會及企業的領袖,必須在這過程中,留意靈性是持續性的重要基礎。再者,基督信仰對靈性的獨特詮釋,並如何將靈性貫穿於入世的服侍和建設中,也是更新/ 變型領導者的重要關注。


持續性的神學了解

聖經作者雖然沒有直接使用持續性這字詞,但從創造、 使命和靈命成長等方面,都看見持續性。這持續性可以從創造到新天新地的再臨,也是教會在任何環境中,實踐其管家的職份,在不同環境中,堅持正面的取向、勇敢並有力量的創新,締造共同願景!在進入以下的討論前,讓韋特( Robert White) 提醒我們,靈性的踐行,並不是將一套新的價值觀, 加諸於人們身上,而是活出聖經的價值觀,並在聖靈更新的能力中,經歷生命轉化和服侍。


1. 從創造角度來思想持續性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持續的可能性在於創造主。詩篇二十四篇提到:「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約翰福音第一章亦提到「太初的道,這道就是神…萬物也是藉著祂造的。」 這裡隱含神的主權,亦即創造主的主權,在被創造的世界中,我們看見和經歷了祂的作為。事實上、創造的原意是持續的, 所以,我們被任命為大地的管家。

基斯 (John Crist) 認同神學家彼雅各 (A.R. Peacocke) 對創造的看法:「創造、救恩與成聖是神相關及恆常的活動。」[3]


2. 作管家的呼召


由文化使命,我們清晰的看到救恩與大地、人類的更新與復和的信息。摩西五經中,對寄居者、外人、奴隸及鄰舍的責任非常清晰,歷代的先知也秉承這使命。 新約中天國的呼召,要說明的亦是全人、並一視同仁的救贖。路加四章和五章中的呼召、憐憫、醫治,與舊約是前後呼應的。所以,倫理學的看法,如路加福音中愛人如己和愛隣舍,並引伸到公義和公平等訴求,也是吻合的。


但我們必須明白,創造秩序已被敗壞,在末世中,並沒有任何人為的系統和規律,可以帶來持續性。聖經清楚提到在世上有苦難,因此,當我們討論靈性如何使我們不止息的服侍時,憐憫與犧牲的愛,親身經歷痛苦,並與受苦的人同行, 必定是困難重重的。另一方面,既然聖經亦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主面前得著安息,就說明福音的能力,仍在困厄中彰顯的事實。


3. 安息 (Sabbath)


安息不僅是立約的標記, 更是世世代代 神人永恆關係的証據。與我們立永約的神是信實的,祂的恩約和創造是持續不會改變的。祂提醒我們,要守著這安息 (出埃及記31:13- 17)。 安息是全人的康泰 (shalom),安息年和禧年的律例的目標,也是群體的和諧和土地的祝福,其背後的價值,是對創造的尊敬和對人尊嚴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安息不僅是神對列祖及世世代代賞賜的禮物,更是神應許的實現。華人教會的救贖觀,集中於十架神學,但新約的救恩,是全人的釋放與自由。這復和與更新,不僅惠及個人,對群體以至普世的福祉,也同樣真實(羅馬書八章21節)。

在討論靈性怎樣支持和更新領袖時,以上三點,都有其重要性。若需要找到一立腳點,去更新延續天國價值觀的實踐。將持續性成為可能時,[4] 讓柏刻(J.I.Packer)提醒我們,不是我們在承托什麼,是神在承托著我們,[5] 是基督的愛及公義或聖靈的能力,對個人及群體的塑造。

從基督論的角度 (歌羅西書一章 15-18) ,基督既是創造宇宙萬有的根基,是創造宇宙萬有的憑藉,也是宇宙萬有被造的目的,因此宇宙萬有都要歸祂承受。十七節提到:「萬 有也靠祂而立」,指祂是宇宙萬有的維繫者(來一3);宇宙萬物能變得井然有序,而並非雜亂無章,全因基督使然。因為祂就是承托、連結、結合,使大地維繫在一起,並使之存在的核心要素。

實際處境的考慮

聖經和神學對持續性提出指引外,亦早已提及持續性將會遇到的障礙。其中羅馬書八章,提到萬物的勞苦嘆息與虛空實在非常真實。 龐瑪 (Parker Palmer)認為影響持續性的因素,包括石油的過度使用、天氣的轉變與社群的解體。從宏觀的角度,我簡要的提出三方面:


1. 衝突的價值觀


變革型領袖要面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等不同看法及背後的複雜意識形態,並且,他們要改變這些局面並非易事,再者, 衝突因不同持份者的爭執,已劇化和重疊得難以分辨。例如環保人仕的訴求,會帶著不同的政治背景、類似民生、人權 或民主等訴求。


2. 壓縮的空間與困乏感 (depletion)


香港缺乏的空間,不止於居住的土地。職場、家庭及人際關 係的問題,心靈困惑疲乏,信眾在缺乏支持與聯絡下,亦感到無助無力。嘗試回應領袖燒盡等題目的很多,但疲於奔命的現像,卻未有改善。本身是音樂家的麥堅捷 (Fran McKendree) 和一群領袖帶領的運動 (Awakening Soul), 就 是因看見開放和創意性對話的重要性[5]而發起的。他們的三個口號:聖所 (sanctuary)、持續性 (sustenance)和啟發性 (inspiration),帶領參予者去歸回安息,深入反思生命和世界的需要。


3. 現世的失衡是不能持續與和諧的原因


在全球的大都市,財富和權力的過份集中,帶來的衝突,以 至貧富不均等情況,已構成階層和族群的不和諧。香港在都市化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更為獨特。這失衡的狀態,構成很多結構性的障礙。除了反省消費的模式,學習簡樸生活,並以服務或其他資源的奉獻來回饋社會,[6]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領袖學中對僕人領袖 (servant leader) 的推動已實行多 時,但時移世易,我們不能再陳陳相因的執行,在不斷尋找和設定適切的方針和路線,將企業或教會視作共同生存的有機體的同時,更要兼個人的心靈。彼德聖吉(Peter Senge) 從管理學出發的作品《第五項修煉》頗具參考性,他提到系統 思考的統合性的重要,但其中改善心智模式 (http://wiki.mbalib.com/zh

tw/%E5%BF%83%E6%99%BA%E6%A8%A1%E5%BC%8F) 和自我超越兩項,均與領導者的個人操練有關。[7] 他認為領袖的精神基礎,是深刻的認識自己,明暸自己心靈深處最渴望實現的願望,並看清現實的環境。因此,耐心、集中精神,全人投入,均為重要原素。 另一方面,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 根深蒂固地影響我們的認知,阻礙新思維。領袖要面對真相,清楚的構畫出自己的心靈地圖,開放接受組織中的不同看法。

心智模式的論點,雖然比較接近管理學思維,但確是企業及教會領袖的重要任務。龐瑪 (Parker Palmer) 引用他在大峽谷的經驗,說明他對持續性的看法:他認為面對現實 (harsh reality) ,無疑會使我們失望和沮喪, 他稱之為悲劇的狹縫 (tragic gap)。但這些時刻,佇立在此悲劇狹縫中的人,若願意放棄,不去直接解決所有問題的觀點,而能接納兩下而來的拉力,並持守一正面的觀點,他們將會發展出一更新的目標及使命,並找到可能性。[8]

聖經學者布格曼 (Brueggemann) 在討論先知性的群體時,提到先知的使命,在於培育及喚醒神子民的意識。這意識不僅有別於操控式的結構及文化,亦能加強個人與群體專注於尋求、仰望神更新的作為的能量。[9] 因此,從神子民的身份引申出來的靈性觀至為重要,這身份和管家、創造等教導是一致的,承認了持續性,不在於私人的野心,而是信靠神、彼此委身、醫治與復和所帶來的果子。


傳統中靈性的持續性及承載力

初期教會的靈性,不僅高舉基督,期望主的再來,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其持續性影響,亦見証於護教者、沙漠教父及修道院的運動。簡言之,靈性的持續與以下數端有關:

  1. 重視宣講和效法基督的屬靈操練

  2. 對安息與平安 (sabbath/shalom) 的了解和實踐

  3. 對復活的盼望

  4. 共同群體的榜樣

  5. 關懷和憐憫的實踐

在此之外,因為信仰而殉道,因為靈命成長而苦修 (asceticism) 等操練,亦在說明一種有韌力的靈性,是初期教會的表徵。以下,筆者希望藉著本篤 (Benedictine) 傳統,進 一步說明靈性的持久力,對今天的領袖的重要性。

不少論者已提到本篤會規 (Benedictine Rule) 的重要性, 認為本篤 (Benedict) 在精神和實際的建構上,奠定了西方隱修院不可動搖的基礎。本篤修會的口號 — 祈禱與工作 (Ora et Labora)及三願:恆常(stability)、歸化 (conversion)、順服 (obedienc) 說明了本篤 (Benedictine) 的靈性的核心。[10]

本篤傳統中傳承了抗衡世俗、退修、關懷貧窮人等性質。在領受主的召命的前提下,修士們在基督的團體內,一心一意、一個方向、在學習彼此款待和共同生活的各種情況 中,去勞動、聆聽;這一切皆為體驗神的愛及實踐祂的誡命。本篤的會規,強調在修院中跟隨掌上的學習,建立信任的團契。除此之外,本篤修會的發展與認定「本篤會的第一 聖愿:恆常(stability) ,有密切的關係。恆常的意義,即「與這一片土地和這個團體恆常持久地在一起,表示隱修士的心已與團體一起,止於至善。因此,本篤會士即使身在他鄉, 始終與他的會規保持聯繫。」[11] 這種穩定或本篤修會稱為 「止」的精神,本身就是本篤修會真正的服事。

在恆常的原則下,他們有非常嚴格遵守的日程。修士們 在效法基督的感召下,深耕細作、靜默修道、謙遜和聆聽。 對他們來說,工作、讀經、安靜默想是不僅是不可或缺,更是整合思想心神,與神共融的必經之路。本篤的屬靈操練〈靈閱〉 ,(Lectio Divina),最能說明這種思想的落實和理想。近年,華人教會亦有一些信徒,透過此途徑親近神,但有時只是採其形式,未諳其崇高的精神。韓大輝下認為:


Lectio 是著重「靈性」的幅度,(Divina)是指以一種誠敬的心靈、謙虛的態度、清逸的神韻、澹泊的靜超、豁達的風骨、高遠的憧憬,翻閱聖經上的一段文字,涵泳其中意境, 漸漸將自我的固執拋開,讓聖神隨著天地的氣息輕輕飄入自己的內腑。[12]


本篤修會傳承的是與神契合和謙卑憐憫的態度。因為對效法基督身份的認定,修道者除了委身操練靈閱、學習順從、加強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外,獨處及群體的承擔也很重要。

在當代來說,修會可以說是新產品,當修會由隱修院走向半開放,已是越界的創造性舉動。古倫 (A.Grun)認為本篤的創意是:「把領導視為靈性的任務就是讓自己能夠受到聖靈的啟發與感動。並且用創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 領導就是從他人身上誘發出上帝賜給他們的生命,讓人們可以將上帝賜給他們的潛力與能力,展現出來。」[13]

因此,今日的領袖,需要重尋的不是一個模式,也不是一昧追求「創新」,而是一起實踐靈性化的生活、成為重視禱告與工作、彼此激發和守望,和諧一致的效法基督的群體。 韋爾斯 (Samuel Wells)認為,領袖在追求自發、即興的創新,的確是沒有限制的。但這種自發性,必須在群體的信任下產生。領袖非單不應閉門造車,更應去到群體中聆聽, 被更多的看法和意見激發。李治 (Kenneth Leech) 作出類似的 提醒,在界定屬靈導師 (spiritual director)的要求時,他提出:被聖靈感動,在聖潔和與神的關係上長進,得跟隨者信任之外,面對自靈命的掙扎,對信仰的疑惑,追求靈性的成熟悉神的道和靈修傳統的教導,和分辨的智慧等看法。 [14] 在複雜的關連性中嘗試分辨的領袖,他們的靈性和與神親密的相交,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領袖們的異象、心志和屬 靈操練,必須成為生活及生命,並體現表裡一致,勇敢的面對自己的脆弱及組織的漏洞。在照顧自己的靈性時,他應有更敏銳的意識及深度的關懷他的群體。龐瑪 (Parker Palmer) 從群體及民主社會的更新等角度,提出的「五個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提示[15]

  1. 我們是一體的了解(An understanding that we are all together)

  2. 對他者價值的欣賞(An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otherness)

  3. 在張力中持守的能力(An ability to hold tension in life giving ways)

  4. 辨明自己和他人聲音的意義(A sense of personal voice and agency)

  5. 創造群體的包容力(A capacity to create community)

如果仔細分析這五個特徵,或者會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有貴格會 (Quaker) 背景的龐瑪和本篤,有不小可以進行對話的空 間,對領袖們也可能帶來更新的啟示。我們亦可以視這提示 為領袖彌定個人成長的計劃,並以此作為評價的標準。


結論


教會的領袖要確定持續的可能性在於神。 靈性本身一直 都被持續著或承托著我們。祂是以永遠的愛愛我們的聖父, 為是信心創始成終的聖子,和為我們加力與代求的聖靈。在 不穩定,多元文化、複雜的政經生態、不同社群的訴求及張 力中,更新型領袖要活出的特徵,是鼓勵和推動跟隨者,憑著信心踏出安舒區,培養心靈的動力和彼此信任。

組織的負責人,有責任不讓巴別塔的故事繼續重演, 以 免我們再被分散 。但因為帝國式和資本式文化,已令非人化和物慾化根深蒂固,都市遂變成集團壟斷的巨型怪物,就像人身上的不正常細胞一樣。這樣,為避免痛苦的切割及重蹈覆轍,使我們有再生的能力,我們可嘗試留意合作和共融的節奏,專注於分辨怎樣傳承和創意的建造。


——註釋————————————————————————————————————

[1] UN Bruntland Commission: “What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www.UNCSD (http://www.UNCSD) 2012.org/about.html, See also Rene Padilla, “Making the Crossing,” Mosaic (Spring 2006), 4.

[2] Peacocke A.R., Man and Nature , London: Collins, 1975, p.66 A Theology of Sustainability

[3] 參Rene Padilla, “Making the Crossing,” Mosaic (Spring 2006), 4.

[4] 參 J.I. Packer, Knowing God, “Your faith will not fail while God sustains it; you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 fall away while God is resolved to hold you.”

[5] http://www.awakeningsoulpresents.org/what-is awakeningsoul/

[6] 參Tim Dickau and Charles Ringma, Plunging Into the Kingdom Way: Practicing the Shared Strokes of Community, Hospitality, Justice, and Confession (Eugene, Or: Cascade, 2010)

[7] Peter 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 1990《第五項修煉》的 五項修煉是:自我超越 (http://wiki.mbalib.com/zh tw/%E8%87%AA%E6%88%91%E8%B6%85%E8%B6%8A)、改 善心智模式 (http://wiki.mbalib.com/zhtw/%E5%BF%83%E6%99%BA%E6%A8%A1%E5%BC%8F) 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http://wiki.mbalib.com/zhtw/%E5%9B%A2%E9%98%9F%E5%AD%A6%E4%B9%A0) 及系統思考.

[8] 參http://www.couragerenewal.org/the-tragic-gap-and sustainability/

[9] Walter Brueggemann, 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1, 頁1-20

[10] 參The Rule of St.Benedict, Minnesota: Order of St.Benedict, 1981

[11] 張 春 申〈聖本篤的身世、會規及靈修》,神學論集 47期 1981, 頁71-82

[12] 韓大輝 《靈閱》(Lectio Divina)神思,第十期,一九九 一年,12-21頁

[13] 古倫,《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南與 北文化出版社, 2010,頁172

[14] 參Kenneth Leech, Soul Friend: A Study of Spirituality (London: Sheldon Press, 1977;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7)

[15] 參Parker Palmer, Healing the Heart of Democracy: The Courage to Create a Politics Worthy of the Human Spirit, 2011, Jossey- Bass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