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敬愛的老師柏祺博士Dr. Ray Bakke的信望愛
已更新:5月5日
鄧達強牧師
城市睦福差傳學院院長

1998年1月初,筆者有幸在美國費城(Philadelphia)跟隨柏祺博士,成為他的入室門生,修讀教牧學博士課程。在他親身指導下,學習在城巿宣教的觀念,尋求教會使命的更新。2004年畢業。今年2月5日,傳來他主懷安息的消息,心中不禁湧起一幕一幕的思念……
柏祺博士的 “信”
柏祺博士對於“城巿”,有極強烈的信念,並且以城巿作為宣教事工的焦點,因此,他又被譽為“近代城巿宣教之父”。柏祺博士的城巿信念,植根在整本聖經的信息。柏祺博士60歲前夕的著作:“A Theology as big as the City” 於1997年出版,盛載著他幾十年來的經歷和反省。他自少跟從上主的引導,從農村進入大城巿,過程中,他不斷反思整本聖經裡的城巿理念,緊緊抓著上主對城巿的心意,踐行在城巿的事工上。這本書可說是柏祺博士人生上半場,在事奉上知行合一的結晶品,也是他在城巿聖經神學上的探索心得。
"柏祺博士的城巿信念,為我事奉的教會帶來轉化,基道堂的使命方針,從教會增長轉向以城巿為本。"
柏祺博士的城巿信念,為我事奉的教會帶來轉化,基道堂的使命方針,從教會增長轉向以城巿為本。另一方面,我參與多年的福音機構:“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 也大受影響,於2001年改名為“城巿睦福團契”,擴濶了服侍基層的視野,事工從此得以大幅度地成長。團契裏好幾位資深同工董事,都陸續成為柏祺博士名下的畢業生。2021年,城巿睦福團契還分拆出一個獨立組織,以“城巿心”名義註冊,開設“城巿睦福差傳學院”,培育基層福音事工人才,推廣柏祺博士的城巿理論和信念。
柏祺博士的 “望”
全球城巿化不僅是近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從聖經看,更是歷史前進的方向,對準著應許之城――“新耶路撒冷”。這是終末的盼望,也是城巿宣教的重要參考點。在現實裡,城巿宣教曾被懷疑帶有社會福音的身影,而城巿轉化的理念,存在著“後千禧年”的陷阱和危險。然而柏祺博士在其著作和講論裡,多次強調:“城巿是個實驗室”(city as a lab)。這句話,是一個重要的定位,城巿宣教無意要在現世的城巿裡,打造出理想的烏托邦,而“城巿是個實驗室”,正為末世的應許打開了一扇窗,讓人看見應許城巿的遠景,落實在今天的處境中,讓我們可以體驗其中的滋味,為城巿帶來盼望的記號(sign of hope),因此,柏祺博士的祝福語裡常說:“to our cities, be hope”
柏祺博士的 “愛”
令我更深感動的,是柏祺博士的“愛”。在學期間,特別是2002年,心情曾經一度落在谷底,因為論文進度拖慢了,原先在費城註冊的學院,修讀年限已經屆滿,而論文又停滯不前,正不知所措時,柏祺博士竟在另一間學院,為我重新註冊,也容許論文的題目,推倒重來,重新上路,他不離不棄的鼓勵,銘刻於心,為我日後的牧養職事,立下美好的榜樣!
柏祺博士對華人的福音需要,甚有熱枕,他曾經數度訪問中國內地,與國內教會的牧者和領袖,素有情誼。有一天,柏祺博士向我表示,他期盼 “A theology as big as the City”,可以用中文閱讀,盼可祝福更多華人信徒和領袖,一同領受城巿宣教的精髓。此刻,我深感他對華人信徒的關愛,自動請纓,願意翻譯本書。感謝上主的加能賜力,本書的中文版 “城巿人、城巿心” 於2001年面世。

2019年中文版再版時,改名為 “擁抱城巿的神學”,這個新書題,一方面更貼近柏祺博士的城巿心!另一方面,也記念他對華人信徒神學教育的重視。2006年,在柏祺博士的推動下,成立”柏祺大學”香港分校(BGU-HK),期盼能增強華人教會的宣教和領導人才,為華人的福音事工,能走更遠的路,沒料到2008年發生了雷曼金融風暴,嚴重打擊美國的經濟,BGUHK於2012年結束,同年,在上主的恩領下,柏祺博士對神學教育的負擔,轉由伯持利神學院接棒,在其名下成立了 “柏祺城巿轉化中心”(RBC),繼續延伸BGUHK 的使命。柏祺博士晚年在RBC也有十分積極的角色,在眾多學生的生命裡,留下他的關愛和甜美笑容!!
"城巿是個實驗室”,正為末世的應許打開了一扇窗,讓人看見應許城巿的遠景,落實在今天的處境中,讓我們可以體驗其中的滋味,為城巿帶來盼望的記號"
惜別我敬愛的老師,情長紙短,謹此銘記柏祺博士留下的信、望、愛,繼續勉勵我們,迎向那應許之城。為身處的城巿帶來盼望的記號!!
(以上文章曾於3月7日在《時代論壇》網站刊登,稍作修訂,在此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