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意更新,與青少年同行

已更新:5月5日

趙碧琪


全球教會均面到青少年大量流失的情況,香港也不能倖免。根據二零一四年教會更新運動的「香港教會普查」研究報告,青少年拜人數跌幅顯著。教會中,四十五歲以下會眾數目下降,教會出現老化現象,第二代基督徒在教會中已成為少數。青少年事工的課題包括:導師人數不足、信仰質素參差及青少年流失,尤其以大專青少年的流失最受關注。筆者作為第二代信徒,從少在教會成長,多年關顧教會的年青人,實在感到十分扎心。


青少年面對的挑戰


U-Fire燊火青年網絡總幹事胡裕勇先生在「全城轉化起動日」中提到:現時青少年面對的主要挑戰包括情緒問題、性文化及兩代矛盾。以香港高中學生為例,有高達九成三的青少年有情緒問題,當中三成青少年因種種因素而不求助,其中以學業壓力最為嚴重。自中學及大學由「三四三體制」改為「三三四體制」,學生的壓力大增。從兩個公開考試決定中學畢業出路,變為「一試定生死」的DSE,縮短了一年的中學體制,對中學生造成極大壓力。「考試為本」的教學,也令學生失去學習動力,扼殺了他們領袖潛能的發展,製造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從前的七年學制,學生在中五前還有空間和時間嘗試作領袖,現在,由於中四至中六是DSE衝刺期,領袖人選偏向為中三的學生。由於他們較年輕,直接影響培養未來的屬靈領袖,也間接造成教會領導出現斷層。加上香港大專生對前途感到迷惘,面對就業不明朗等問題,甚至對未來感到絕望。「返教會」變成香港青少年的奢侈品。


跨界同心, 跨代同行


胡先生也在起動日主持關於年輕人的主題分組會議,他提到有機構和教會由「跨界同心,跨代同行」著手。「跨界同心」即由校園、教會與職場合作;「跨代同行」即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同心同行。


時下年輕人面對的學業壓力,教會要聯同校園合力回應。教會以學校為橋樑,接觸青少年。導師由建立關係開始,幫助青少年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提升他們的抗逆力。也可透過建立關係傳福音,利用門徒訓練及栽培,增強學校群體的屬靈氣氛,幫助學生的生命成長,建立年輕人的信仰觀。同時要多跟青少年的父母溝通,建立信任,讓青少年能留在學校或教會溫習。教會和校園也可舉辦家長講座,分享父母和年輕人溝通的方法。年輕人非常希望有真正的聯繫,他們不但需要朋輩的同行,更需要跨代的聯繫,有更多屬靈的長輩扶持他們。教會可鼓勵大專生牧養中學生,培養一代接一代的文化,也同時造就青少年成為未來的領袖。


近年有教會舉行聯合青少年崇拜,共享資源,一同擴展。由於青少年返教會不穩定,令青少年崇拜人數下降。不同堂會的傳道人合作,舉辦聯合崇拜,提高屬靈氣氛,減輕各堂會各自舉行小型崇拜的事奉壓力,再各自在團契小組牧養及造就堂會青少年。


有青少年分享他們的信仰需要:他們追求歸屬感,並不需要太多事工。「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只要一起先尋求神的國度和心意,便不需使用各種的策略及方法留住年輕人。他們需要一起追求神的同行者。 就如提摩太後書二章22節所說:「要和那些以清潔的心求告主的人,一同追求公義,信心,愛心,和平。」(《新譯本》,下同)他們也渴慕扎根在神的話語中。


結語


世界各地有很多有關教會青少年流失的研究,香港也有很多文章和研討會討論此議題。我們身為年輕人的屬靈長輩,要先明白年輕人面對的挑戰,嘗試從他們的角度及需要出發,再回應和造就他們。時代不停改變,牧養的方式也要改變。我們可以利用焦點小組和深度訪談,貼切了解青少年人在教會成長的經歷、階段、挑戰和掙扎,讓教會和家庭都能從青少年人的角度,明白現時的屬靈狀況、轉變和流失,從而給予適切的支持和配合。羅馬書十二章2節說:「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悦納的和完全的事。」當我們嘗試更新固有的牧養心態和模式,跟青少年建立關係,與他們同行,帶給他們盼望,在聖經真理上與他們一同成長,不但年輕的一代得以改變,我們也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更新,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神悦納的和完全的事,做一個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作者趙碧琪是資深教育工作者,現正在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



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