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啟示錄反思城市轉化

已更新:3月14日

紀治興


以終為始

潘寧博的終末神學提出[1] 「世界的將來不由世界的 現在和過去決定,而是在乎上帝〔所應許〕的將來,這就使 得我們,必須配合上帝的將來而行事。」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單望倒後鏡所反映的過去,要以終為始,透過擋風玻璃,專注上帝所應許的將來。


在啟示錄的七間教會中,一般信徒會記得老底嘉和非拉鐵非,前者被認為是當時最差的教會,後者則被認為是當時最 好的。若果七間教會都悔改錯得勝〔啟2:7, 11, 17, 26; 3:5, 12, 21〕,上帝的應許分別是「不受第二次死的害」、「不從生 命冊上塗抹他的名」、「賜嗎哪」、「賜生命樹的果子」、「作神殿中柱子」、「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及「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很少人留意到「制伏列國」的榮耀,是賜給推雅推喇教會的!它是唯一被讚賞有愛心及行善的教會。在信望愛三者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 ,而愛是藉行善彰顯〔雅2:22〕的;基督給推雅推喇教會的應許,是呼應 祂在終末分辨山羊與綿羊的審判標準〔太25:34-36〕。


回望創世之時,上帝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又將管理的 職事委託給人[2]。〔創1:28〕。信仰不單要尋求理解上帝及其旨意,更要落實執行,尋求社會改變,讓人類 得以倡盛,活得更好,因為這是我們的職事。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要照顧附近有需要的老弱孤寡;但當社會出現系統性的問題,如亞摩斯和彌迦的時代,需要的則是社會變革。


夾縫式變革


推動社會變革既需要洞悉時弊的見識,也要務實的領導及管理才幹,正如帶領詩班需要音樂知識和技巧,牧養需要輔導技巧一般。社會學家E.O. Wright[3] 提出啟動社會變革可分作三步[4]: 首先指出及批判一些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然後提出另類的想像,描繪願景,過程一如舊約先知的盼望。第二步是試驗不同的原型〔prototype〕或先導項目〔pilot〕,證明另類想像的可行性,而不是閉門造車。這需要領導及管理的才幹〔太25:21〕,只要有一個成功個案,在公共言論空間裡便有話語權,與主流社會對話,從而影響整個社會。最後,當很多人都認為事有可為,敢於想像另類的未來,第三步的大規模變革,便有成真的可能性。這種路線圖,稱為「夾縫式變革」。夾縫原是一些空隙,雜草或藤蔓會在其中不斷擠壓,最終擠出一點生存及成長的空間;夾縫式變革,意指在主流社會的空隙中擠出一點空間,以創造主流以外的另類可能[5]。這有別於推倒建制一切,重新起動的革命,或安於共存共融的第三條路,這可稱為一個動態、辯證的過程。


基督教社會企業


1972年,社會學家J.A.Banks[6] 提出尋求社會改變的關鍵,是要在社會建設上,運用管理技巧,因為管理著重取得果效的成功率,又兼顧成本效益的比率。他稱這種人為社會創業家。若社工是藉著個人輔導、社區發展、政策倡 議、甚至社會行動,讓人生活得更好,他們重視願景及價值,推行項目的出發點是做好心,而商人卻重視業務的回報,那麼,社會創業家,則是既講好心又要好報。同樣,管理技巧亦可應用於教會事工。2004年洛桑論壇,以商業為使命的宣言,呼籲人們釋放管理恩賜以回應呼召,正好為信徒應用管理於事奉中護航,修平道路。


現時香港的社會企業,超過一半由基督徒營運。以照顧邊緣群體為例,約有二十個員工的豐盛髮廊,它的使命是藉基督信仰,以社會企業形式,僱用約十名更新青年為學徒,幫助他們重投社會。豐盛髮廊藉招股集資三百萬,暫用了百二萬開辦兩間髮廊,每年營業額四百萬,盈利率三個百份點。髮廊逢周二早上查經,隔周四晚由同福堂會友帶領團契,去年有四人信主一人受洗。經過六至十八個月培訓的學徒,都能在其他髮廊找到工作。在二零一一年,豐盛髮廊獲民政事務局頒發傑出社會企業奬。豐盛髮廊是同時兼顧國度效益,社會效益、及成本效益比等三重目標的小型先導項目。


另外,以推動愛鄰如己的文化工程為例,去年,豐盛社企學會發起「十一良心消費月」行動,鼓勵富社會意識的市民, 將其消費開支的十分之一,或十次消費中的一次,轉向社會企業,購買它們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十行一善(10% Swap for Good)」的新概念,因為每一百元的營業額中,約有二十元是用於支付來自弱勢群體人士的工資。又如基督教協基會的社企「我概念」,它每一百元的收入,超過四十元,是用來僱用三低青年,作舞臺表現,讓他們重新發現自己的潛能,活出本質。良心消費,可以間接援助本地正在爭扎的弱勢社群。“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 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太25:40]。將簡單的購買行為,變為既讓別人得益,又可滿足個人需要,令消費更有社會意義, 這概念[7] 是易被一般消費者所接受的。


豐盛社企學會招聚了二十多名智識型義工,藉「知、明、 信、行、慣」[8] 的過程,轉化公眾的態度,從慣性消費,轉移為具社會意識的良心消費。在推行「知」方 面,因為所提倡的正面意義,不少教牧、藝人、名人和領 袖,也義助拍攝宣傳短片,成為訊息傳播者。此舉既增加了 活動聲勢,亦吸引一眾傳媒,以大篇幅的形式報道,其中就包括亞視新聞及三本流行雜誌,都以專題故事作報導,覆蓋了超越三十萬觀眾及讀者。另外,這項目又有四十五天的巴 士廣告和三十天的的士廣告贊助,也大大增加了活動的公眾教育能力。在「明」方面,學會總共向二萬六千人直接解釋 良心消費的意義,而認同「信」念的人,亦已引發約八千人次良心消費「行」動,創造了一百三十多萬元的良心消費,

部份人更已開始重複消費。這為推動關愛文化,向前行出一小步。很少人留意到,若能悔改得勝,會「與主同坐寶座」的,是一般信徒認為最差的老底嘉教會;所以,我們要化信仰為行 動,以行動改變社會。藉著我們的好行為,令公眾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父〔太5:16b〕,讓人都尊衪的名為聖〔太 6:9b〕。


—— 註釋 ————————————————————————————————————

[1]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1)鄧紹光,《盼望/終末神學》。沈宣 仁、郭鴻標、及堵建偉編(2003),新世紀的神學議程(下冊), 香港基督徒學會,301頁

[2]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2)汪善儀(2011) ,「以神為本」的管 理與行政:理論及整合,香港:祚顧問公司

[3]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3)Wright, Erik Olin

(2010),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London: Verso

[4]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4)三步是Desirable, Viable, Achievable.

[5]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5)鄒崇鉻等(2012), 用消費改變世 界, 香港:印象文字,168頁

[6]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6)Banks, J. A (1972),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Macmillan. P.23

[7]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7)Rao, Hayagreeva (2009)“Market rebels and radical Innovation”. McKinsey Quarterly, January 2009

[8] (applewebdata://8EBDC06F-CCF6-463F-B777- FF1A1A29EB95#_ftnref8)Court, David; Elzinga, Dave; Mulder, Susan; and Vetvik, Jørgen (2009).“Customer Decision Journey”, McKinsey Quarterly, June 2009



2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