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個人轉化到城市轉化

已更新:3月13日

紀治興先生

豐盛社企學會主席


城市轉化的起點,是個人的轉化 (Transformation),即是羅馬書12:2 的訓示,它可以意譯為:「不要被世界的潮流意識所 同化;要重置 (Reset) 思維的參考框架 (Frame of Reference); 才能發現和驗証上主出於愛的良善、完整無缺、和信徒能夠接受和執行的要求。」這節經文的三句話,雖廣為人知,但知行合一的不多。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效法(συσχηματίζεσθε) 是指被同化,全句話是指不要被動地,全盤地,接受當今的主流意識型態。因為若果未經判,便完全接收一套論述,就會忽略,所有論述都是有局限的,亦會成為意識型態的囚徒,産生盲點而不自覺。正如經 上常說的油蒙了心 (賽6:10,太13:15,使28:27),聽也聽不 見,看也看不見。


例如,被一般教會只重立場不重果效的意識同化後,便會看不見啟示錄七間教會的另一部份教導。根據它們以往的表現,耶穌在當時便作出不同的讚賞或責備。大部份信徒都會記得,掉棄起初愛心的是以弗所、最好的是非拉鐵非、最差的是老底嘉。但若果七間教會都改錯得勝(啟2:7、11、17、 26;3:5、12、21),上帝的應許分別是「不受第二次死的害」、「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賜嗎哪」、「賜生命樹的果子」、「作神殿中柱子」、「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及「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頭四個應許都是局限在對個體的影響,後三個是在公開場合的嘉許,影響他人。 非拉鐵非所得的是做柱子,是在群眾中作見證。最後兩個, 則是分享耶穌的座位、和權柄。很少信徒說得出,這兩間能與耶穌分享座位的教會名字。


潘寧博的終末神學提出「世界的未來,不是由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決定,而是在乎上主的未來,我們必須配合上主的未來而行事。」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以終為始,按上主所應許的未來,去活出現在。不能單望倒後鏡所反映的過去,而是要透過擋風玻璃,專注前面要發生的事。要是能認真地用未來的視角,重新閱讀七間教會,便會有另外一番體會。因為分了耶穌半個座位的是老底嘉,分享耶穌權柄的是推雅推喇。 很少信徒會研究,這兩間教會有何潛質,當克服劣行後,潛能便破繭而出,就像保羅於大馬色之後一樣。



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更新(ανακαίνωσις) 是指重新再開始,即重置。心意(νούς) 是指思維的參考框架,是人類對面前的事物賦予意義、根據這個意義作出反應的機制。參考框架是成長過程中,積年累月地被社教化所形成的;是主體「我之為我」的一大部份。否定自己的參考框架,等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是講易行難的功課。要重置思維,首先是要能夠抽離自己,將原本是主體 (Subject) 的參考框架,如客體般 (Object) 放在一旁。用最原始直接的方式,去理解所面對的事物。否則,就容易變成按己意 (Habits of Mind) 解經。

以撒馬利亞人的比喩為例,明明是在解釋大誡命的第二點,「又要愛鄰如同自己」(路10:27),是要弄清楚誰是鄰舍,就是我們要愛他如同自己的别人到底是誰。但不少信徒最後的結論,「只剩下」,要成為别人的鄰舍,亦即是我們要變成 為别人所愛的鄰舍。從去愛他人,掉換到成為他人的所愛。


這是因為解讀時,沒有重置「我」要為上主做事的參考框架。誡命的重點,其實是以他人為中心,不是以自己為中心;是要愛有憐憫的人如同自己,是建立「我們」。這是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12:3),因為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 (羅12:6)。要看别人比自己強,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别人的事(腓2:3-4) 。我們是被主呼召出來的一群、應該成為彼此相顧的團體,一起配搭行善;而不是一群行善的獨行俠。


察驗上主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最後,要真的相信上主旨意的特質,它是良善的(άγαθόν), 原文是指由上主而來的愛;是純全的(τέλεον),指完整無缺、沒有遺留或偏頗;可喜悅的(έυάρεστον),是指可接受的。

但經常發生的盲點,是我們只看見「愛鄰如己」中的「愛」 字,跟著便畧過「鄰」和「如己」。耶穌教導我們的價值觀,是要愛所有人,這是真理。但不同的對象類別,有不同的行為標準:愛弟兄要去到捨己 (約一3:16);愛鄰舍是要如己,但不用捨己;愛仇敵,是為他們禱告(太5:44) 、善待他們 (路6:35)、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12:14),給他吃渴(羅 12:20),但沒有要求捨己或如己。


要捨己地愛仇敵,是人所不能負的軛(使15:10),是看自己 於所當看的(羅12:3)。若強加於他人,是誘使他人作假(使5:1- 2),所以,將愛演譯為愛親人、仇人都要愛到盡的捨己,是扭曲聖經教導完整無缺的分類處理,只是在講一種超越人性 的愛,但沒有人行得出的標準。無喜悅可言,只有內疚。


狹縫式轉化變革


信徒的轉化,就是要心意更新。將自己的參考框架當作客體, 不時去檢視、修補和強化。落實的方式,是積極勉強 (Twist of Will) 自己去面對「應該但不想」接觸的人和事,包括與異見人士討論,不求轉化他人,但求自己被轉化,讓視 野更廣闊。而培養新的思考習慣最簡單的方法,是勉強自己修讀或研究進深的神學,不再吃「老本」。


根據賴特(Erik Wright) 的理論,只要被認為是應然 (Desirable) 的理想狀況,証實是可行的(Viable),而大部份人 亦相信,則大規模的轉化便事有可為 (Achievable)。以轉化城市為目標的一種實踐,就是要鼓勵信徒,要以上主可喜悅的旨意活出現在,雖然自己不一定能夠在前線行善,但起碼會 關心和支持有憐憫的人或組織,如同自己的事工,凝聚出有憐憫的社會網絡及氛圍,讓上主的愛彰顯在人間。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