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創作事工啟導靈性轉化
已更新:3月10日
何詠嘉
「媒體創作事工」是「全城轉化起動日」(Movement Day Hong Kong)其中一個專題分組會議。本文將先以學者文獻,為創造的信徒角色、敬拜的創意藝術、介紹敬拜領袖創意系統模楷,作為媒體創作事工的啟導。隨後文章將闡述起動日其中兩位講者:Island ECC 高級創意媒體總監Leora Caylor 及創意媒體製作人Ricky Nyhooff 的分享。從他們的媒體創作事工體驗與實踐,推動塑造信徒靈性。
具創造角色的信徒身份
聖經中,上帝的角色是創造主,這是基督徒不容置疑的。上主的創造力(creativity)的確令人驚嘆。由七天創造天地的細緻,到聖經聖言的啟示,新舊約人物歷史脈絡的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無不在創造主的創意下發生。在現今的教會生活中,信徒可從何體現創意經歷,重現照著神的形象造人的結晶,於事工中好好運用創意的點子,又如何在教會中推動創意事工,甚或成立一隊創意媒體事工團隊,令現今信徒從現實生活中,進入靈裡的觸動,再一次觸碰聖靈,以呼召進入社群?
敬拜與創意藝術的轉化
創意事工是反映上主對美學的其中一個渠道,De Gruchy, J.W.(2000 ) [1] ,視覺藝術可以有效帶動靈性轉化(spiritual transformation),令信徒對生命有更深入徹底的體會,帶動會眾超越情感的契合,讓信徒與上主更親密接觸,使宗教轉化為靈性經驗,讓聖靈與群體呼應,成為重回社群事奉的動力。Sara Maitland認為藝術是將教會事工轉化,進入社區及社會的重要元素。她認為:「創意本身就是見證神創造的形象,於創意及藝術中發動人本身對公義及美學的饑渴。」Maitland更強調及宣告,藝術開啟想像力空間,可以達至轉化整個城市及世界的最終目的。然而,藝術事工平台就有賴於敬拜領袖的帶動。
敬拜領袖及創意系統模楷
Driver, C. (2013)[2]探究帶領敬拜者和創意理論,他認為領敬拜是旨在將人與神透過詩歌連結,並對上主同在誠心回應,這主觀經驗需透過客觀的媒介體現和體會。當中的設計,包含創作行為與文化理論(cultural theory)的觀照,同時負責任地將聖靈(Holy Spirit)、文化(cultural)及文本(context)放在同一層面考慮,讓三者在創作過程中發揮三重思量的效用。文中更引用學者Mihaly Csikszetmihalyi’s 的創意系統模楷(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見圖一),分別是:
文化Culture : 意旨符號的規限準則,是領域的主體;
個人Person:將新奇事物及經驗帶到文化及場景領域;
場景Field:由專業角度驗證和認可創意傳遞模式,是社會可接受的基準。

就以上三大考慮因素中相互流通,過程中激發(stimulatenovelty)、選擇(selects novelty)及轉化(transmitsinformation)新奇的創作意念和資訊,達至敬拜中遇見上主的目的。David Peterson強調聖靈的角色可以藉創意系統模楷此類型敬拜,召集群體回應聖靈的呼召,作充權事奉。

另一學者Richard Bott [3]於文獻中認定新媒體是創意敬拜重要一環,建議多採用媒體創作,數碼投射及多觸感經驗(multi-sensory expereinces)。這類體驗讓文字化為景象或多觸感媒體,觸動會眾及信徒,有效確立、深化、慶賀神同在的喜樂。惟設計中的多觸感製造及慎思考量是重要的,正如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創意系統模楷所言,創作事工團隊需要確保製成品與聖經真言及信息一致。
Wiseman, K. L. (2013) [4]同時推介《藝術事工》(ArtsMinistry: Nurturing the Creative Lifeve of God’s People)一書,重申藝術是從神而來,同時也屬神的本質。藝術為敬拜賦予整全色彩,令教會帶來洞見。藝術事工可以超越教會四面牆的框框,拓展傳福音及社區外展工作。而藝術事工的團體,在參與創意思量及藝術製作的平台中,必須回歸討論神學基礎和媒體表達的潛藏意念,讓事工團隊重新檢視自己的神學觀念,再進一步將創作意念製作成藝術媒體,事奉信徒會眾。《藝術事工》總結,教會群體和社區如可以經歷多觸感藝術的機會,這是從上天而來的恩澤及福氣。
推動實踐創意媒體事工團隊
全城轉化起動日當天,Leora表示:一般創意媒體團隊需要創意品牌的策略者(creative brand strategies),具憐憫及熱情的藝術總監、洞悉新角度思維及敏於生命故事敘述恩賜的創作人,這些均是創意媒體團隊的核心,這概念與上文創意系統模楷的思維不謀而合。另外,Leora當日強調團隊透過圓桌討論(roundtable),運用網絡社交媒體,以藝術體現渠道,建立信徒感官經驗。整個團隊旨在於文字、語言和文本以外,創作一個全新的藝術媒介,用影像官能短片等,引領信徒進入全人、全身、全心(embodiment)的敬拜經歷,正如學者Wiseman, K. L. (2013)中的理念。Leora表示媒體創作事工,除了需要一個孕育創意的思維空間,從事創意媒體事工,要先進行腦震盪,以「先夢想,後理順」的口號推動創意。她勉勵與會者更落實地考慮和推動創意。從事創意媒體事工,常遇到以下困擾:財政所限、資源不足、受傳統說法所限……以上的封閉式思維,往往令創意媒體事工停頓。最後,Leora於主題演講提出三大成功之鑰:驚動體驗(Wowexperience)、勇於冒險(Let's risk)及想像如果(Imagineif),這是她帶領創意媒體團隊成功的主因。這些寶踐經驗分享,活化了文獻理念,激發參加者以行動回應的信心和決心。
研究與展望
媒體創作事工對於個人及群體靈性轉化的研究,是華人社會值得探究的議題。是現今華人教會牧養及事工發展中,一個具創意及可開放的領域。尤其現今香港社會對媒體創作推廣及青少年事工發展的重視,實在是教會其中一條出路。研究可使用深度訪談及焦點小組,以了解信徒從多觸感令靈性轉化的生命故事歷程,更進一步研究和經歷如何能啟示人與聖靈相遇,觸動城市事工的發展。
結語及祝願
從學者文獻到全城轉化起動日的實踐探討,甚願更多教會團體在創意媒體事工中,共同活出「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源自神形象的創造力。同時建立本港信仰群體「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的確據,召集更多信徒回應聖靈的呼召,作充權事奉。提升信徒多觸感藝術的機會,享受從上天而來的恩澤和福氣。
(作者何詠嘉是大專講師及資深社工,現正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
De Gruchy, J. W. (2000). Visual art in the life of thechurch. Journal Of Theology For Southern Africa, 10737-51.
Driver, C. (2013). Worship Leading and the Systems Modelof Ceativity. Stimulus, 20(2), 38-45.
Bott, R. (2007). Creative worship. The ClergyJournal, 84(2), 8-10.
Wiseman, K. L. (2013). Arts ministry: nurturing thecreative life of God's people. Homiletic (Online),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