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心內地教會
已更新:3月10日
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
如果用「中國熱」來形容近月香港教會的「潮流」,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當然,我們知道這次「中國熱」,並非甚麼熱情或激動人心的宣教熱,而是因應內地教會面對迫害的消息而來的關心。
近月提到中國拆十字架、拆教堂、以各種方式強迫停止聚會、嚴查學生信教情況、迫簽不信教承諾書、嚴禁主日學及坊間基督教出版、教堂被迫安裝監控攝錄機、控制教牧人員的選立,凡此種種,規模之大,是近四十年來鮮有所聞的。若說這些都是地區性的個別事件,那麼遍及半個中國的個別事件應不會是小事!
中國教會歷史的啟示
除了認識有關政策,還要認識中國教會所走過的路。今日基督教在中國內地到底有多少信徒?三自與家庭教會的信徒比例如何?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人可以憑數據回答,因為統計不易,更有論點認為若揭出真實數字,會引來政府更大的管制。1我們回顧中國教會走過的路,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脈絡,也許更貼切地說,那是神帶領的軌跡。
近代對教會最大的壓逼,應是文化大革命,有十年之久,中國大陸在表面上完全沒有任何宗教活動。然而,福音仍在山區與農村被傳開,在最嚴峻時期,福音沒有「被消失」。近年內地教會更藉「一帶一路」政策的便利,廣泛參與跨文化宣教事工。正因為教會在過去發展沒有依賴政權,政治的風潮沒有影響教會的生存與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內地教會跨勝苦難的能力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而在過去十年,信徒以不同方式表達基督教信仰仍是蓬勃的。基督徒藝術家也許是最有創意的一群,他們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信仰,在平面設計、街頭藝術到禮物精品都有。近年政府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控,本土基督徒商人卻懂得在這環境下靈活地在職場作見證。新一代教會領袖都是文革後出生與成長的一群,特別是在大城市教會成長的一代,對外聯繫與學習的機會多,視野較為廣闊,傳統包袱也較少,能以不同形式,繼續發展教會不同種類的事工。
中國事工的多元化
香港教會參與的中國事工,其實種類也非常之多。其中能持續發展的都是較為低調的,因此普遍信徒所知不多。不少事工也是因應當代的空間及機遇而來的。八十年代教會重開,送聖經、建堂的事工規模由小變大,九十年代有大量的教牧訓練,坊間公開合法的基督教出版機會也增多。香港與內地教會的交流增加,不少香港教會以「尋根之旅」方式展開交流及之後的堂會服侍。而過往十多年,內地同工來港接受系統的神學教育,由碩士到博士課程都有。除了到港,還有到星加坡、馬來西亞、北美的,近年甚至有同工在台灣接受神學訓練。有內地同工表示,他們已有不少碩士回來,基礎神學訓練已不是問題。這些都是隨著環境變化而來的,面對現時時局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新的事工方式會繼續出現。
今日仍有很多事工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例如福音廣播、神學教育、職場事工、領袖培育等。歷久不衰的中國事工擁有共同的特點:
1. 低調:所做的事工沒有大肆宣揚
2. 本土:以本地教會或同工為先,由他們主導,境外單位配合而行
3. 靈活:不以一時一地為規範,而以使命目標為本,方式可靈活調整
4. 關係:事工合作夥伴大多有多年關係,有良好的信任基礎
面對中國化的挑戰
教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教會內部。應對拆十字架、設置監控鏡頭等並不太困難,甚至外在環境愈惡劣,教會同工便愈同心。只是,「中國化」不是指基督教本色化,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引領」配合當前的政治教育及中國文化[2]。如果只是政治口號,這種倡議應不會有實際的影響力,但若是認真落實的話,後果則難以想像。
1. 調整事工焦點
如果認同「中國化」是最大的挑戰,服侍內地教會事工的焦點也應轉移。不少香港教會參與廣東省教會的主日學、團契、查經及講道等原本應由本地同工做的事工,如今應更多關注內地同工的靈命、聖經基礎,他們更需要同行者來面對未來的挑戰。基層信徒可能是最不懂分辨社會上所說的價值觀,在哪些部份合乎聖經,哪些部份離經背道,因此深入的聖經教導更為逼切。
2. 調整香港教會/機構/神學院的角色
內地教會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與香港教會及機構的支援緊密相繫。早期在物質上的奉獻支持,和後來在出版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支援,甚至是與普世教會接軌方面,香港都擔當了關鍵的角色。今日,內地教會仍十分重視香港「品牌」在聖經研究、神學教育、各類型事工模式探討等領域的貢獻。因此,如何更好運用這「品牌」與內地教會一起面對「中國化」的挑戰還需要更多探討。
3. 調整國度視野
如果香港及內地教會都是神國度計劃的一部分,我們就需要從更宏寬的視野來看今日發生的一切,焦點是在完成神的心意。二千年來,教會的發展從不依靠政權,聖靈的驅動加上忠於主、忠於使命的使徒,為教會揭開了新的篇章。今日對中國倡議「一帶一路」有不同迴響,但透過中亞直達歐州的宣教門戶已經開啟。的確,外國機構需要離開中國內地,但這不也是內地同工要起來承擔更多責任的時候嗎?香港教會的某些工作需要停止,這也是我們需要更有創意地回應的時機。
4. 調整個人信念
這國度視野同時是屬靈操練,挑戰我們對「神的應許」、「神的公義與慈愛」及「神掌管歷史」等「離地」的信念有多認真,有多確信。有不少經歷過最艱難時期的同工說,中國教會有的是十字架的神學,他們是從苦難中成長的。而這一代的教會領袖,就像在曠野出生的以色列新一代一樣,沒有經過出埃及過紅海的過程,他們需要再次透過約旦河水分開的神蹟,為未來的爭戰作準備。有時我們以為門已關上,甚麼也不能做,但神是否已開啟另一條通道,是我們過去沒有注意到的?

總結

可如何關心中國內地的教會?我們不要無知但要單純,也要擁抱合一中的多元。
不要無知,因為中國是複雜的,我們需要很多資料、很多分析才能了解一些部分。我們需要虛心聆聽不同背景人士的觀點,在禱告中尋求定位。也要包容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在他/她的領域參與中國事工。但同時要保持單純的心,相信教會發展到如今全是神恩,在變幻的時局中,只有掌管一切的神是不變的。祂的工作,有時我們看到,有時看不到,不論如何,總要相信。

國情既是複雜的,我們所知的也有限,政治人物的底牌是甚麼,我們不得而知,有時「跟車太貼」只會被利用。然而,我們要相信神把祂的國度分給不同人以不同方式參與。有人認為需要發聲,但卻不是責備而是尊重有理由選擇沉默的人。有人認為需要與官方合作,但需要持守忠誠和信實。不論如何,盼望我們所作的判斷都是來自真誠地回應神的感動。
補充資料:
1. 舉例說,美國普度大學 楊鳳崗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中國教會發展的情況,估計在2025年前後,中國的基督徒人數將會超越美國新教人口。這觀點引起了前中國宗教局局長葉小文評為不科學和誇大,也有內地牧者跟筆者提到他擔憂這估計會為中國教會帶來麻煩(那是2015年的事)。如欲了解楊鳳崗教授如何得出這數字及他的觀點,參〈實事求是面對基督教在中國的成長〉,載於《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暨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通訊》(2014年7月第22期)及楊教授最近接受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訪問,參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hristianity-china。
2. 由基督教全國兩會所訂定的〈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中提出的原則包括:「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認同我國發展的制度、道路、理論和文化;立足聖經教導,持守基本信仰與核心教義;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堅持合一方向;兼顧教會的普世性和地方性,借鑒普世教會的信仰實踐、靈性經驗和神學遺産;融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積極融入社會。」,詳見http://www.ccctspm.org/cppccinfo/1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