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城市轉化的新路徑——香港社創/社企的發展與神學反思

謝思熹


以靈性為念,不追隨世俗名利,更要行公義好憐憫。不少信徒心靈固然願意,但在選擇優次和實踐時,肉體卻軟弱,很難跟生活作對。言行不一,就容易失卻見證。近年於香港出現和發展的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透過進入並利用主流經濟模式,不但為弱勢提供持續而有轉化效果的生活方式,更還原人的基本價值。這不單是制度上的善舉,或批判和扭轉社會文化,更是教會和基督徒介入社會,做好見證,轉化城市的契機。


香港社創/社企的發展


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英國社會學家賓士(J.A. Banks)於一九七二年提出的。在香港,以聘請弱勢社群就業為主的「就業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WISE),已擁有近十七年歷史,此中的意義,不單只是扶貧。如果單純接濟窮人,只是讓受惠者獲得現金(cash);但提供工作機會,受惠者除現金外,還會獲得能力(competence)、信心(confidence)、社交網絡(connection)和履歷(CV),可以更有力面對生活。這是一種以人本為念的援助方式,不單關心弱勢社群的物質需要,也兼顧其心靈需要。


根據紀治興博士歸納,香港社創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1. 「從無到有」時期:二零零一至二零零六年是香港社創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政府牽頭設立社企資助計劃,但社企的營運知識處於起步期,全都虧蝕,被謔稱為「社企綜援」。

2. 「從有到好」:二零零七年到二零一三年,豐盛社企學會為政府兩個社企基金計算社會投資回報率(social returnon investment, SROI),發覺其社會投資回報率在四倍至七倍之間,香港在量度社企的效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3. 「從好到大」:由二零一四年起,因官商社民學的跨界别協作,已製造出一個合適的生態系統,社企的發展加速壯大,由二零零八年有220間,到二零一四年已有457間,現已超過610間。除數目持續增加,社創項目也漸見多元,不再局限於就業聘請,也開始遍及環境保護、住居需求、家居設計、以至有關食物可持續發展等項目,可見本地社企生態漸趨成熟。


神學反思


這十七年的發展中,社會創業運動更引發不少人願意成為風險慈惠家(venture philanthropist),知識義工(knowledgevolunteer)、良心消費者(ethical consumer),當中不少是基督徒。



一、 抗衡主流文化

透過實踐和參與「社創」,也是對現下主流社會「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種實質抗衡,並提供另類可能,成為神學碎片中,活化信仰的一個實證個案。紀治興博士提早退休,陪伴家人;又廣結知識義工,推動香港社企發展,正是以生命證實「剛好足夠」(just enough)的可行。並以人生下半場作神學實踐,轉化社會。「要有光(社會地產)」創辦人余偉業(Ricky)放棄高薪厚職,由某美資公司總裁到成立中小企,以幫助他人為本業,也是以行動和生命,實踐生活的另類可能,不再讓「經濟市場」掌控他的「價值觀念」。他的努力,成就了不少單親家庭轉化的故事,更改變了政府政策,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


二、 踐信於行

作為年輕的八十後,吳宗麟、黃靜虹則透過創業,以「溝通」和「認識」把不同文化、膚色、宗教背景的人連繫起來,打破彼此間的隔膜。在全球右翼情緒高漲的時代,以行動實踐基督信仰,在地使眾人和睦。同一時間,不少香港教會也舉辦社企主日學,去年更首次舉行跨堂會支持社企活動,而十一良心消費運動、使命商道論壇等活動,更將基督信仰與社企結合,讓平信徒踐信於行。


三、 驗證福音改變生命的大能

教會和信徒作為「蒙召的群體」,理應心意更新而變化,反思世上的價值,不輕易向制度和主流價值屈膝,關懷弱勢、堅守公義,以基督教價值轉化社會與經濟制度,維護上主創立的人性與尊嚴。正如萊特博士(Christopher J. H. Wright)於《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指出:「大使命」應超越傳福音,「教導」與「門訓」應與佈道一樣在使命內有其位置。人是神在地上的代表,當使命群體活出新身份,自然能吸引人認識神,我們的「善行」驗證了福音能夠改變生命的大能。


實踐進路


要推動香港社創與基督教的結合,掌握數據,認清現況,是基本需要。在這點上,我建議不同的宗教組織、大學或神學研究可從三個方向作深入研究:

  1. 問卷調查:現存基督教社企的數據(即以基督教團體開辦,或基督徒創辦的社企)

  2. 比較分析:比較鄰近地區,找出宗教實踐,重點是基督教在香港社企發展上的角色和位置。

  3. 根據以上兩個研究成果,結集個案,找出基督徒於香港社企發展的獨特性和可發展的路向,以供作為城市轉化路徑的參考模式。


要發展香港基督教的社會創業運動,除了學術研究外,也需要本地的社創神學碎片。它們可以是信徒社創的見證、踐行者深刻反思的文字、某些教牧的講章,從生活見證中,點出社創如何結合基督信仰,讓信仰落地,回應時代需要。


結語


在可見將來,香港社創將會更蓬勃,且能促成更多跨界別合作,惠及更多弱勢社群,進而轉化社會。而筆者則更期待信徒的參與,達致踐信於行,不僅僅依靠政府或其他人來減少社會的不公平,而是每個人都有責任貢獻社會,解決社會問題,追求和發展社會道德的共善(common good)。社創固然不是萬靈丹,但對於香港的信徒踐信於行,介入及轉化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個合適的平台。


最後,筆者想以箴言三章5至6節作結。「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在香港推動社創發展大都不容易,要學習在狹縫中走路,要懂得平衡商業與慈惠。在營運與公義憐憫中尋覓社創之路,單靠人力是不足夠的,唯有以謙卑之心與神同行,求神指引,才可以勝過世上的困難,祂自會叫萬事互相效力,成就更多人的益處。



(作者謝思熹,任職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以「社創校園通通識」計劃推動社創於教育界及青年界的發展。現正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本文同時集結紀治興、關志康、陳國芳、簡仲勤、吳宗麟、黃靜虹於全城轉化起動日的分享及其他相關文章。)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