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城市轉化:由傳媒開始

已更新:5月5日

本刊記者


城市從來都在不斷演變中,活在城市的人,需要不斷適應新事物而不斷轉化。因著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出現,我們正急速進入網絡新媒體的革命時代。主持人呂慶雄博士在是次「城市轉化:由傳媒開始」研討會中,一開始就提出,我們現今的生活作息、大小抉擇,越來越多受到網絡媒體的資訊影響,藉此,他引發參加者反思傳媒今日的演變,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主講員為《明報》前總編輯、現任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裁劉進圖,他首先會分享香港傳媒生態的困境和出路。回應講員為《時代論壇》社長任志強博士,他會以新媒體對宗教的衝擊作回應。


劉進圖:香港傳媒的破損


他以一個人做身體檢查的角度,觀察香港傳媒破損的狀況。


1. 從法律的角度

回歸以來,香港大體上能維持法治獨立,日常生活有言論自由。不過,仍有欠缺的,是在90年代開始,一直爭取的資訊自由法仍未立定,同時香港也沒有檔案法。也因香港沒有誹謗訴訟法,只要有財勢的人針對細小新聞機構,機構就難以面對了。而具爭議的基本法23條,因暫時還未立定,傳媒暫時還有一點空間。

2. 從經濟的角度

在香港傳媒的經營環境方面,因經營困難,收入、質素、讀者相應下降,但新媒體又找不到可持續的生存模式。他以美國報業市場為例,讀者因由傳統媒體轉變成網絡媒體讀者,為報業帶來極速的萎縮。新媒體的規模雖少,卻未能賺錢,因為大量的廣告轉移到Google、Facebook等科技企業,唯獨財經資訊才可收費。

3. 從政治的角度

政治壓力從來都存在。政府與傳媒從來都是互相需要,互相對恃的。近年,政治壓力確實加大了,這有週期性和結構性的原因。週期性的原因,在於每逢有特別弱勢的行政長官推行不受歡迎的改革方案時,他與他的支持者,會用盡方法去護航,或減低反對聲音。結構性的原因,則在於廣告客戶在推出廣告時增多了政治考慮。

4. 從科技的角度

網絡科技對言論自由本應有利,因為傳統媒體的接收是定時、定點的,但網絡是全日、隨時、多角度,監控亦應該是較難的。自2014年,意識形態開始壁壘分明,因為市場推動資訊提供者走向某方,社交媒體因而使讀者們形成不同的「網上孤島」。資訊的不停轉載,也逼使專業新聞的空間減小,導致陣營間失去共同理解去溝通和尋求共識的基礎。


劉進圖:救贖與更新


香港傳媒確實面對嚴竣的危機和破損。這是否沒有希望?劉進圖說:「雖然悲觀,但並不絕望」。他仍然相信是有出路的,有三個原因:


1. 基本法規定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

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快速、自由地流通的資訊,絕不能取消Bloomberg、Reuter、Facebook、Youtube。每一個市場分析員,都需要利用這些工具,去分析和傳播相關資訊。這是國際金融城市的政治、法律及經濟的基礎。


2. 媒體生存空間在近年開始浮現

劉進圖用「黎明白咖啡的廣告」為例,表明新媒體製作人的創意,已引發讀者群互相分享廣告的互費宣傳效益。與此同時,他提出收費訂閱開始有空間,只要有一萬人每日願意付出三元港幣,所得收入,雖然不能營運一個電台,但卻足夠營運一個【立場新聞】和一個吳堯東的【傳真社】。

3. 堅持拼搏的新聞工作者仍不少

雖然艱難,工資很低,有時更失去尊嚴,仍然堅持拼搏的新聞工作者還有很多。就像以利亞問上帝:為何只剩他一人?祂說:不,還有七千。他相信現時有上千人仍在努力中。


基於以上三點,他認為香港媒體有出路,更盼望有萬象更新,不單是活下去,且是更強更美。他以【維基百科】為例,背後只靠一群忠心,且認同這理念的自願人仕將這網站壯大起來。他引伸,他部門的讀者群中,若有百分之一的人願意作為他的「公民記者」,一見情報,立即傳送給編採中心,讓編採中心與他一起發掘真相,那麼,編採中心的實力,即時便增加二十倍。劉進圖強調,今天未做到以上提出的願景,是因為異象還未傳開。




任志強:我們將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


任志強博士在回應時首先指出,互聯網在香港普及不足二十年,資訊流通速度不斷加快,但亦造成碎片化現象。全球印刷報章均面對着連串考驗。有研究顯示,仍會閱讀印刷版報紙的人不超過兩成,他直言這是對紙媒發出的很大警號。


任志強續指,社交網絡的讀者逐漸因為朋友間高度互傳的資訊,而不再計較所接收新聞資訊的來源,及其來源的公信力,形成了一種「權力板塊的轉移」現象。就如:五百年前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帶來了媒體革命的同時,也帶來最大型的宗教改革,令教庭翻天覆地,重整了所有政治權力的板塊。這揭示,新媒體或會帶來重大的宗教衝擊,教會也應持開放的態度,迎接時代的改變!


答問環節


在答問環節中,劉進圖先生表示,作為專業傳媒人,他會支持認真從事新聞資訊的網絡新聞機構,他更會為個人屬靈的需要,付費獲取網上提供的釋經及神學資訊。他補充指出,當年印刷術的出現,令聖經普及化,而今日網絡發達,令釋經、神學普及化,「講壇不再是一個神學院畢業的人壟斷的地方。」


關於有關新人入行的提問,劉進圖直言當然是要進入新媒體,他認為有可靠的人進入新媒體是極其重要;這樣,他所提出「公民記者」的異象才能實現。另外,關於言論/資訊同質化的提問,劉進圖亦指出,教會有責任,且是最適合的位份,提供溝通平台,讓不同陣營的「網上孤島」,能突破單一資訊的藩籬,尋求共識。願主引領我們的教會。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