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化是...
已更新:3月14日
陳敏斯

近年來「轉化」一詞,已成為很多機構及事工的「口頭禪」,在亞瑪遜網站可找到三萬多本以「轉化」為題的書 籍,關於「城市轉化」的也超過五千多本。究竟聖經是怎樣 看「城市」和「轉化」呢?雖然聖經的開端是一個花園(伊甸園),可是人類始祖犯罪,使我們失去樂園。在聖經的結尾, 我們看見上帝的救恩不是領人重歸伊甸園,而是承受新耶路撒冷。按聖經的啓示,天堂不是具田園風味的鄉村,而是有上帝居在其中的城市。聖經中共有1,250個關於「城市」的字義,而這條指向城市的線索(motif) 貫穿在整體的內容中。今天的世界邁向城市化,正配合着聖經的藍圖。由此可見,我們所領受到的福音不可能沒有城市的原素,亦即是說,上帝
在基督裏所成就的救恩,不單為個人生命帶來更新變化,還包括了一個理想城市的降臨,上帝的王權要運行在城市的生活和系統中。[1]
合神心意的城市是怎樣的?
啟示錄第21章有關新耶路撒冷的經文,就正正描述了一個合 上帝心意的城市。以賽亞書65章17 至25 節亦提供了一個社會的遠象及城市應有的樣式。上帝建設的城市有七個重要的成分: 公眾慶典和喜樂(17-25) ,為兒童和長者而設的醫療服務 (20) ,人人皆有安居之所(21) ,人人皆有食物(22) ,有家庭支援系統(23) ,沒有暴力的存在(25) 。[2]
新耶路撒冷的異眾可追溯到申命記,該書可說是在聖經中, 最清晰的描述上帝心目中的國度應該如何運作,而且最接近一個理想國家的憲法。在列下第22章,當約西亞王聽到這書上的說話,便撕裂衣服悔改,他意識到猶大所作的跟上帝的心意實在有很大的距離,亦因此帶來改革和更新,試圖挽回滅亡的噩運。環顧今天,我們的世界跟上帝的心意走得更遠,當中又有多少領袖如約西亞王一樣,哀悼悔改,義無反顧地委身於城市的更新和轉化?
申命記不但清晰地描述上帝在政治、經濟及宗教體系的設計,也詳述先知及各人各位如何運作,林西肯(Linthicum) 認為最適切又全面去形容這個設計的字眼是希伯來文的shalom (שלום)。 此字常被譯為「平安」,但其含義實在非常豐富, 包含各種理想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模式,滲透着整全、福祉及和諧的原素。一個比較全面的演譯包括身體健康(詩38:3) ,安全及力量(士6:23,但10:19) ,長壽(創15:15) ,繁榮和豐足(伯 5 18-26, 詩37:11),使命達成(撒上1:17) 和打勝仗(士8:4-9)。 [3]
轉化城市:由認識作起點
林西肯又提到轉化(Transform) 就是將城市轉移(trans) 到一個 新的現實(form),以反映出與日俱增的平安(Shalom)、上帝的心意、設計和國度。轉化涉及不同的層面。在個人方面包括悔改和更新,與上帝復和(羅9,10),在社會層面,是不同種族、性別、階級和角色的復和(弗2-6)。在普世和宇宙的層面 是人類與環境復和(羅8)。
柏褀博士常言: 「若你不認識和愛你的城市,就別談服侍或轉化它。」城市轉化的第一步就是切實的去認識你的城市,並將之概念化(conceptualize) 。巴曾神父(Father Beltran) 提出三大方向,首先是客觀外在的(Urbs) 如人口及其年齡、收入等分佈,地勢、基建、住屋及交通等。其次是行為 (Civitas) ,這個城市的歷史和聲譽,各行各業及羣體的互動。最後是靈性(Anima) ,其居民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和前設 [4]。接着我們要瞭解的是那些力量在塑造着這個城市及其居民 的生活,特別在利益(interest) 的層面上,分別為宗教、政治 及經濟。上帝的心意在申命記有清晰的描述,權力是從宗教 下放到政治,然後到經濟。可惜,現今很多城市卻本末倒 置,以經濟掛帥作主導,從而衍生各樣的困境和問題,林西肯在這方面透過以西結書22章有詳盡和深入的分析。[5]
轉化的策略: 教會是城市的希望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柏堅斯(Perkins) 的三個”R”轉化策略,首先是搬遷(Relocation),這有點「道成肉身」的意味(約1:14; 尼 11; 耶29) ,若要有效服侍某個地區或羣體,就必須搬到他們當中居住和生活,與他們一同建立核心領導小組帶動各種轉 化。接着是復和(Reconciliation) ,正如以弗所書的描述,上帝的心意是萬物跟祂復和,對立是所有轉化的絆腳石,若不解決,是無法前進的。最後是從新分配(Redistribution) ,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儘量將區內的人力和資源保留,發掘和連結外來的資源以發展區內的福祉,消除隔離。
以上不同的轉化原素都在史畢斯牧師(Rev H Spees) 的架構提及到,但在連絡城市內的各方面,他則強調教會的角色及其重要性。[6] 以美國加州的弗雷斯諾(Fresno) 為例,它在2000年 全美城市排行榜末,堪稱是罪惡之城,甚至兒童也互助廝殺,城市十分「破碎」。一羣有負擔的信徒瞭解到凝聚社會的重要性,便開始建立公民架構去連絡城市中不同的羣體、 利益、部門,組織和機構。德魯克(Drucker) 曾說: 「教會是唯 一可為破碎的城市帶來更新的機構。」但問題是教會本身也是支離破碎的,所以他們的第一步就是有策略地一起祈禱, 祈求教會合一,站在同一陣線,有效地在各方面帶動轉化。 這個公民架構還包括一些領袖網絡、中介人、不同的合作項目、培訓、神學教育、鄰舍組織、堂會交流等。以社區作出發點,在每一個項目或課題上,都連絡不同的私人、公營及非牟利機構,在合作的過程中,緊守核心價值,尋求共識和可行的解決方法。經過八年的努力、祈禱、有策略的連絡城市內的各方面,培養參予文化,很多問題都得到解決,犯罪率大幅下降,社區發展大大改善,弗雷斯諾更在2008年被選 為全美十大城市,成為其他城市的榜樣。
城市轉化的模式及途徑五花八門,也沒有兩個城市是一樣 的。對城市有負擔的牧者及信徒,大可研究不同的模式及成功的個案,從而學習,你的城市就是你的實驗室。但轉化城市最大的動力乃是愛,從上帝而來無私無盡的愛,你有沒有主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的那份愛?我祈求上帝讓我們感受到祂對城市的愛, 也為我們千瘡百孔的城市求平安,深信上帝能拯救如所多瑪 一樣的城市,少數義人帶來的正面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原文戴於「今日華人教會」2013 年4 月號)
——註釋—————————————————————————————————————
柏褀著,鄧達強譯:「城市人,城市心– 同建合上帝心意的 城市」(香港: 宣道出版社2001 年) 譯序xix頁
同上,82頁
Robert Linthicum, Transforming Power (Downers Grove, IL: IVP, 2003), pp. 36-7
Randy White, Encounter God in the City: Onramps to Personal and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Downers Grove, IL: IVP, 2006)
Same as note 3, p. 41-56
H Spees, Connecting the City: Operationalizing Unity, class notes at Bakke Graduate University, Jun 10,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