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實驗室––馬尼拉城市考察
已更新:5月5日
游淑儀牧師
宣道會屯門堂堂主任
首個印象
本年四月初,我們一行十四人參與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RBC)的城市研究課程–馬尼拉城市考察,行程共九天。感謝RBC總監陳敏斯博士的帶領,隊員包括修讀課程的牧者和機構同工,也有來自扶貧的福音機構同工。這多元組合豐富了團隊的學習。

抵達馬尼拉時已夜深,城中因街燈不足而顯得陰沉。想不到午夜的公路仍十分塞車,不少電單車穿梭往來,險象環生!後來知道公路上發生交通意外,驟眼看乘客人數,應是超載。馬尼拉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卻在城市配套上銜接不足。往後整個行程,塞車是常態。
在路上,團友免不了談起2010年香港旅客在馬尼拉的「人質事件」,猶有餘悸!
各人拖著疲乏的身軀休息,卻帶著期待去認識這「白花」之城。[1]
行程點滴
我們先從參觀博物館(Ayala Museum、NationalMuseum)認識菲律賓,它是天然資源豐富之地,堪稱「黃金祖先」(Gold of Ancestors ),卻因人類的貪婪而飽受戰爭摧殘。我們從市南「王城區」(Intramuros) 的遺址中,可感受曾造成10萬菲律賓平民陣亡的慘烈戰役。
考察中有機會體會貧民區或垃圾區(Tondo、Payatas、KawitShrine)的生活。簡陋的木屋被垃圾重重包圍,在氣溫高達攝氏35度下,蒼蠅處處、散發惡臭;孩子赤足在汚泥上行走,在垃圾堆中「尋寶」!感動的是,看見教會在社區中服侍,牧者帶著美麗的願景:建立更像天堂的世界!在那裡提供有益身心的服侍、傳揚福音、建立教會。團隊一同參與雞粥分享、探訪家庭……
看到孩子們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知道他們不曾被遺忘,人間仍有愛!
走訪機構
菲律賓約1億700萬人,2200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2]
她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400多萬人住在骯髒的棚屋裡,
面臨火災、犯罪和致命的有毒煙霧。[3]
面對如此嚴峻艱苦的城市,基督徒可作甚麽呢?我們走訪多間福音機構,可見神恩處處:
使命事工MMP(Mission Ministries Philippines)以服侍貧困家庭的兒童為目標。透過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基督教教育,以消除貧困的惡性循環。他們在貧民窟中建立許多社區服侍,並與不同的教會、機構及神學院結網合作。
社區轉化中心CCT(Center of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是擁有16個事工、1400個員工的龐大扶貧機構,服務包括幫助流浪家庭、建立企業扶貧、提供中途宿舍、生活及醫療協助、工作培訓及輔導等。
與貧窮人同行CWTP(Companion with the Poor)使命是動員信徒及與當地教會合作,目的在貧民區建立教會。其目標到2020年,可培訓100名傳教士和80個堂點。
撒瑪利亞人Samaritana(Transformation Ministries)是專服侍被性侵、賣淫婦女重過新生活的機構。據統計菲律賓從事性交易的女性多達80萬,部份更是未成年的雛妓。[4]可知其工作是何等具挑戰性和有意義!
國際關懷事工ICM(International Care Ministries)是致力為極端貧困(ultra-poverty) 的家庭提供幫助的龐大機構。其服侍的地區人口高達2000萬,其中220萬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那些人每天生活費低於0.5美元。ICM所服侍的對象或經驗,不單在本土,也延展至香港及其他地方。
發展生活KMBI(Kabalikat Para sa Maunlad na Buhay,Inc.)是提供小額信貸的福音機構。目標為菲律賓的貧窮人提供實質的貸款、指導和培訓,以實現創業,改善生活。KMBI經過31年的發展,已擁有超過十一萬名客戶。
亞洲教會和文化研究所ISACC(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AsianChurch and Culture)致力於跨文化研究和培訓的組織。願景是把基督的福音植根於亞洲文化中,以其價值觀念幫助轉化社會。
離開馬尼拉之前,我們到訪希望工程村莊,簡稱「GK」(GK是Gawad Kalinga的簡稱,菲律賓語意思是照顧)。GK由當地的天主教徒發起,目標為改善國民的居住環境。至今不少基督徒群體、志願團體加入合作,功效顯著。現有近3000個這樣的屋群在服侍不同群體,期望到2024年能為500萬個家庭解決住屋難題。有些GK社區本是穆斯林群體,因有基督徒及不同志願團體的携手合作,促成宗教共融,更成為福音的鬆土工作。
菲律賓的基督徒十分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社群:即是社會中資源最缺乏、容易受壓制、受歧視的人。以上多元化的機構服侍就像發揮鹽和光的精神,令人驚訝!一步一步帶來城市的轉化。

走訪教會
菲律賓的問題可說多籮籮,不但貧窮、住屋問題、天災特別多–每年平均有20次颱風和風暴吹襲!奇妙是國民的快樂指數甚高![5] 根據蓋洛普2018年1月發佈,香港全球排倒數第7,是十大不快樂地區之一。但菲律賓卻是全球第3大快樂國家!菲律賓人是眾所周知的快樂、堅韌的人群……甚至在艱苦的時候也能微笑。[6]
行程中隊友多次問過不同的學者:為何菲律賓的國民那麽快樂?回答是信仰。那麽,馬尼拉的教會是怎樣的呢?我們走訪了多間大型教會:
聯合教會(Union Church)是擁有多堂及分齡崇拜的過千人大教會,其特色是融合不同種族的敬拜,禮堂和教會中庭竪立不同的國旗,流露其國際化的特色。
每日教會DBD(Day by Day Church)每主日超過6,000人聚會,共200個家庭點。從2005年起,租用市內文化中心的民間藝術劇院作主日崇拜。其崇拜特色是重視本色化,以採用大型菲律賓民族舞蹈和詩歌風格而聞名。
勝利教會VCC(Victory Church)在全菲律賓共有40個聚會點約12萭5千會眾。VCC的年青人工作很有果效。教會著重崇拜及門徒訓練(Equip and Empower),矢志為上帝的國度培育有生命見證的領袖和門徒。
菲律賓 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基督信仰,佔92%是基督徒(81%天主教 徒、11%基督徒)[7];穆斯林 是第二大宗教約5.6%(但菲律賓全國穆斯林委員會 (NCMF)曾估計,菲律賓有1,070萬穆斯林,約佔總人口的11%) [8];民間信仰 則約2%。 [9]
菲律賓 基督徒的數目雖多,然而當地的教會沒有因此而自滿,她們繼續努力不懈為神得人,建立教會!給我們極大的激勵!

領袖榜樣
美善的事工背後是忠心委身的領袖,難忘:
Dr. Lorisa Acorda-De Boer傳承了恩師柏琪博士(Dr. RayBakke)在城市宣教的異象和使命,與丈夫一同創辦「使命事工MMP」,她在菲律賓做了許多美好的福音事工,堪稱為「全球使者」(Global Ambassador)。
「社區轉化中心CCT」的創辦人Dr.Ruth Callanta雖然成長於中產的基督徒家庭,但在家庭信仰的薰陶下,學會與人慷慨分享財產和資源,年輕開始已有志於解決國家的苦難問題。她把事工建立在屬靈真理的基礎上,堅信服侍是虔誠生命和順從上帝的自然流露。
Jonathan和Thelma夫婦創辨的「撒瑪利亞人Samaritana」,夫婦凡事同心尋求、敏銳、順服聖靈的帶領,把基督的愛帶給痛苦的女性,成功把事工結合全人關懷。
「與貧窮人同行CWTP」的創辦人Raineer Chu本身是律師,卻只用20%時間從事法律工作,把80%時間及薪金放在貧民區建立教會的使命上。他捨棄舒適的生活,甘願與貧窮人同行,委身服侍超過二十年。在貧民區的服侍中曾被瘋狗咬、數次感染肺病、甚至面對死亡的威脅。
這些活現生命的見證人,仿如雲彩般圍繞著我們,綻放出上帝的熱和光。
回顧整個旅程,筆者更體會在城市中學習的寶貴,正如柏祺博士(Dr. Ray Bakke)說:「City as a Lab.(Laboratories) 」城市正是新的宣教戰線和新的實驗室。[10]
[1] 馬尼拉之名在西班牙殖民時,起源於塔加洛話,意思是這裡有白色花。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52548 (檢索於2019年10月28日)。
[2]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54592 (檢索於2019年10月28日)。
[3] https://kknews.cc/world/mnzo23z.html (檢索於2019年10月28日)。
[4] https://news.tvbs.com.tw/world/210748 (檢索於2019年10月28日)。
[5] https://www.hk01.com/01觀點/235615 (檢索於2019年10月28日)。
[6] https://kknews.cc/world/nvab6j2.html (檢索於2019年10月28日)。
[7] Philippines in Figures : 2014 網際網路檔案館 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7-28., 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檢索於2019年8月1日)。
[8] 2013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Philippin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July 28, 2014.(檢索於2019年8月1日)。
[9]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Philippines Research Center , 2010.(檢索於2019年8月1日)。
[10] Ray Bakke著,鄧達強譯。《城市人,城市心:同建合神心意的城市》 (A Theology as Big as a City) ,香港:宣道,2001,xx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