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對談」與家庭更新轉化
已更新:5月5日
林何述群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教育事工顧問及教練

「反思對談」教學簡介:
學教方法:「雙向」及「多向互動」(更新轉化過時、單 向、說教的管教方法)
「四化」教學過程:個人化、深化、內化、活化
「四大支柱」的學教基礎:尊重、接納、真誠、信任(基於 聖經的人觀)
三種「個人化」的學教工具:性格特質(按格施教)、情緒及 個人特質的詞語
三種教學技巧:「六問」、「七到」、「深化語」(進入子 女、配偶的思想、感受、經驗世界,深入了解他們是誰)
教學目的: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及理念,透過更新轉化的學 習過程,幫助學員找出家人衝突的源頭,拆解問題的死結, 從而建立和諧、彼此尊重、接納、真誠、信任{四大支柱)的家人關係
建立更新轉化 (羅12:2) 的家庭關係,須由作為子女領袖的父母開始。更新轉化的過程,少不免會令人感到懼怕,特別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使徒約翰在約一4:18說「愛裡沒有懼怕,完全的愛可以把懼怕驅除,因為懼怕含有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還沒有完全」(完全是成長、成熟的意思)。使徒保羅在林前 13 說的是不帶條件的愛,這樣的愛是懼怕的良藥,能讓懼怕 的人得以完全。
家人如何在尊重、接納、真誠、信任的支柱上,展開關係更 新轉化的過程?
先向家人釋放善意 (真誠、信任的支柱): 1.1 神怎樣忍耐對著衪幹的我,我便怎樣忍耐對著我幹的家 人。 1.2 怎樣與我同在、同行,我便怎樣與家人同在、同行。 1.3 神怎樣守侯著我成長成熟的過程,我便怎樣守候著家人成長成熟的過程。
先了解自己及家人性格特質的差異。
不刻意去改變家人的性格特質,因為改變會帶來懼怕,增加關係更新轉化的恐懼感。
給予家人發揮過人之處的空間 (尊重、接納的支柱),讓他們做「展長」、「真實」的自 己,以增加更新轉化的安全感。 因為缺乏安全感的人難以成長、成熟。
先更新轉化自己 (真誠的支柱),暫不要求家人同步進行,特別是關係惡劣的成員。
「反思對談」學員分享更及家人關係更新轉化的經驗
例一:贏回母子關係 (化名:小黃口鳥)
按性格施教:我學習「反思對談」的親子教學已三年,直至 今年小兒入小學後,他的能力、性格特質和讀小一時的大兒大不同,我深深體會到何述群博士的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而需要按格施教。」
更新而轉化:今年大兒十歲、小兒六歲。數年前大兒反叛, 我用盡方法不果。學習了「反思對談」教學法後,我才明白要由自己的習慣、思想、價值觀、信念、五官四肢開始更新轉化的過程。我決定不再做兒子的「經理人」,讓他做「真實」的自己。我「腦到」進入兒子的思想世界,了解他的喜惡、興趣、才華,並給他「展長」的空間。
拆解千千結:從前我錯得太多了,基於兒子與我相異的性 格,家庭、學校各種環境的因素,要重建親子的關係並不容易。我動員「七到」的學習本能 (腦、手、心、耳、口、眼、 腳到),拆解多年捆上千絲萬縷的結;例如我放手交托神,讓兒子從成功、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成長。
嘗試及等待:這三年我不斷思考怎樣把「反思對談」的教學理論,應用在現實處境上,縱使初時未見成效,我仍不斷多 角度再嘗試,直至見效;例如我把責任還給兒子,讓他做決定,做他能做的事情。我的「手到」,改變家中的擺設,好讓兒子發揮自理的能力。
獲驚喜回報:大兒從前常欠交功課、遲到,今天他主動學習,成績止跌反升。從前他不回答我的問題,現在他主動與我分享學校的生活;外出用膳時,還會主動給我夾餸菜。 贏回母子情:現在我和兒子相處上仍有小問題,我立志持續更新轉化。若不是何博士指導我育兒的大方向和技巧,我真不知道今天兒子會變成怎樣!也不知道親子的路該怎樣走下 去!衷心感謝她幫助我,贏回母子的關係。

例二:忍耐、守候、同行的親子路 (冼謝錦屏)
女兒讀二年級生日那天,我「手到」將做功課的責任和後果交還給她,不再逼她做功課。這是段如過山車般的親子路: 從那天開始,她整個月欠交功課,後期每日欠交三至四份功課。當時的校長比較寬容,她被罸小息補做功課及接見家長。我心中十分忐忑,懷疑放手的做法是否縱容?我唯一不間斷的,是每天都與她對談心事。
三年級時,她欠交功課略有改善,在老師和同學眼中,她仍是不達標。我默默等待,每天都會與女兒分憂,給予她信心。
四年級時,學校換了校長,轉了新規矩。學生一個月內欠交十次功課,會被記缺點一次,欠交五次以上會發警告信。我收了二封警告信和一封己記缺點的通知書。女兒與我的關係仍然很密切,她每天都與我分享學校喜怒哀樂的經驗和感受。
五年級九月份,她13天欠功課。當我煩惱該為她選擇那間中學時,她已走出內心的掙扎,十月份,她由谷底反彈,連續兩星期,她主動每日交齊功課。她告訴我,欠交功課令她感到羞恥,也令同學遠離她。她為自己能交齊功課感到開心。 從前帶她離開補習社回家途中,她會告訴我當天發生不開心的事,現在她笑著告訴我當天發生開心的事。我很感恩,我用不帶條件的愛,守候女兒成長成熟,我用對的方法,給予她信心及鼓勵,到了時候,她能拾級而上。我可以做的,是「手不到」,將兒女該負的責任還給她,與她同在 (be there)、「心到」忍耐 (be patient)、守候 (keep waiting)及「腳到」同行。
「反思對談」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我的育兒的觀念和價值觀。由要女兒贏在起跑線的媽媽,更新轉化成與她同行、同在的媽媽。我學習如何「尊重」及「接納(包容)」女兒與我相異的性格特質。我還學習到如何引導女兒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和優點,從而幫助她建立自信。
我以「六問」取代說教的方式,讓女兒想出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七到」是我與女兒交談必用的調味品,加上「真誠」及「接納(包容)」的根基,我成為女兒的知心友。她每天放學後便滔滔不絕與我分享心底話,包括喜怒哀樂、內心的掙扎及日常處事的手法。我花心思「口到」,說一些幽默的笑話,令她每天可以開心地笑一塲,有助她排負面情緒的毒,給予她正能量,她便有能力面對明天的新挑戰。
例三:為我家加添了「愛」(林家強)
我結婚20多年,育有3個子女。我從事金融投資,事業有點成就,教會亦有事奉。我的家庭沒有不和或吵鬧,但家人彼此觸摸不到大家的內心世界。與太太一同參加「反思對談」親子及夫婦課程,我學會求證、個人態度、性格差異的重要性,從而增進夫妻及親子的關係。過去我未求證,便批評妻兒的行為,現在我以關心的態度,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 他們很樂意表達,讓我能給予適當的支持。
「反思對談」強調人際相處的「四大支柱」:真誠、信任、 接納、尊重。我發現自己經常批評妻兒的做法和決定,令他 們感到不快。我學習放下自我,向妻兒「釋放善意」,多用 「同理及同感心」,了解家人的思想、感受和經驗世界。
參考資料:
1.《反思對談學與教》,何述群,福音證主協會,2014(修訂版)
2.《反思對談學與教》親子及夫婦基礎、進階證書課程資料册,何述群,福音證主協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