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研究 大多受訪教牧感傷心無力  講道處兩難

已更新:5月5日

陳盈恩


反修例運動持續半年,怎樣影響教會牧養工作?教牧同工面對甚麼壓力?信徒對教會回應有何期望?有機構早前進行了「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研究調查,分別以焦點小組形式與數十位教牧訪談,及以網上問卷接觸近四千名信徒,了解他們的看法。研究發現,大多受訪教牧對社會事件感到傷心和無力,而且在講道上感到兩難。受訪信徒對所屬教會期望和實際回應落差最大的項目,則是「在遊行或示威時開放教會作休息站」的議題。研究的發佈會上,亦邀請了牧者及學者探討反修例事件對教會牧養、同工情緒及香港教會未來的影響。


會上,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闡述研究結果及初步分析。第一階段的焦點小組訪談在去年九月舉行,有四十四位來自不同宗派、堂會規模各異的教牧參與。從訪談中,他們觀察到,愈積極回應二○一四年的雨傘運動的堂會,面對今次反修例運動的回應也愈完善和成熟。例如,有堂會在傘運後已推動閱讀有關政教關係的書籍,對相關課題已有思考,今次的衝擊便較少;此外,因著傘運的經驗,弟兄姊妹都大概知道不同肢體的立場,懂得以關係為基礎,較少與不同政見的弟兄姊妹討論。


調查團隊在首階段焦點小組的報告中,提出教會回應事件的四個現象和主題,包括:

  1. 講台教導與信徒反應——大部份教牧在講道上感到兩難,會小心用詞或盡量不談及社會事件,有教牧甚至提及遊行資訊都會被認為有問題,往往講道後會有人找自己「傾計」。

  2. 開放堂會的考慮與爭議——不少教牧都希望回應需要而開放教會,但法律上的考慮和弟兄姊妹的反應都不容易處理。甚至有教牧反映有會友說如開放堂會便會報警,也有教會因而被傳媒報道及抹黑,故帶來壓力。因此陳敏斯認為開放堂會與否,難以一概而論。

  3. 不同政見下的牧養與溝通——不少受訪教牧都希望多與不同政見的肢體作溝通,也希望締造不同立場肢體交流的空間,並了解他們的生命現況。

  4. 信仰反思、禱告及屬靈操練——教會更多舉辦祈禱會、靜觀及屬靈操練,並相信這是正確的方向。


講道中增加受苦及盼望信息


陳敏斯亦提及對教牧同工個人狀況的觀察,指大多受訪教牧都對反修例事件感到無力和傷心,卻對是否表達立場和抒發個人情感感到顧慮。有曾在社交媒體道出個人立場的教牧同工表示,自己在教會盡量持平,不把個人立場帶進講道及牧養,但仍會收到不少投訴及提醒。不少教牧也曾面對情緒及質疑上帝的問題,但沒有太多表達個人需要的渠道。「有牧師是『黃色』的,但也是要不斷牧養警察的肢體……我覺得這是『道成肉身』,雖然是不同意見,但都要放下,繼續他的牧養工作。」


焦點小組中,受訪教牧亦談及要為未來十年教會空間可能逐漸壓縮作準備,認為香港教會需要考慮採納內地家庭教會發展模式,陳敏斯形容就如社運中說的「be water」,並學習內地信徒經歷壓迫時的持守和信心。受訪教牧提及近期在講道中多了講論有關受苦、受試煉及基督盼望的信息,更要提醒自己宣講真正的福音,要宣講深入釋經的講道,而不要自我審查內容。此外,教牧也希望有更多關於政教關係的講座,幫助信徒清楚政教分離的真正意思。他們也擔心教會失去年輕一代,因此需要不斷與他們溝通。


開放堂會成期望與回應最大落差項目


第二階段的網上問卷,主旨是希望知道信徒對教會就反修例事件回應的觀感。網上問卷調查在去年十月十至廿四日進行,最終收集了3781份有效問卷,當中有近300位教牧。來自不同宗派的受訪者中,分別有六成半及一成半指自己為溫和民主派以及本土派╱激進民主派,共佔約八成,其餘有1.4%指自己為親中或建制派、11.4%為中間派或無政治傾向、6.3%對政治取態選擇「不適用」。結果顯示,受訪者所屬教會對反修例事件的最常回應,頭三位分別是:舉行祈禱會、在團契小組討論與分享事件、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而受訪信徒最期望所屬教會的回應則順次為舉行祈禱會、提供輔導服務、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調查亦計算出受訪信徒對教會回應的期望與實際回應的落差,頭三位最大落差的項目為「在遊行或示威期間開放堂會作休息站」、「安排講座或與信徒一起參加講座」、「約見不同立場弟兄姊妹面談」。


調查初步分析結果發現,在個人表達方式上愈多參與集會、遊行及聯署的受訪者,預測對教會滿意程度會較低;愈多參與祈禱會的,預測對教會滿意程度會較高。在教會回應層面上,教會愈多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事件、提供輔導服務及教牧愈多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都能預測受訪信徒對教會滿意程度會愈高。陳敏斯亦特別提及,受訪教牧表達其實他們願意在講道中談及反修例事件,只是希望能有更多支援。


總結兩個調查,陳敏斯表示雖然教牧在講道上感到兩難,但如在講道中提及如何回應事件,卻是最能預測信徒對教會的滿意程度會較高;同樣,牧者面對開放教會與否的困難決定,這亦成為信徒對教會回應和期望落差最大的項目。陳敏斯勉勵眾牧者,愈困難的愈要去作,從中學習回應。


堂會隨事件不斷調校牧養方式


報告發表後,大會邀請了三位講員繼續探討反修例事件對教會牧養的影響。宣道會屯門堂主任游淑儀牧師的講題為「教會如何面對『反修例』引發的爭議」,她坦言牧會二十多年,反修例事件這幾個月是她認為很艱難的時刻。其教會於一四年雨傘運動後,因不少年輕人關注社會事件,遂於一七年成立社關小組。游淑儀指,小組發揮牧養及帶領作用,於今次運動期間也在教會舉辦了多次祈禱會及相關聚會。


她提到宣道會區聯會曾經向屬下堂會發佈兩次對反修例事件的聲明,聲明對堂會有幫助,但如何向會眾發佈,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學習:第一次是在六月九日崇拜中,她讀出區聯會在前一日的聲明,及帶領會眾為事件禱告。「事後也有一點聲音。」到第二次七月底的聲明,游淑儀便調校了方式,只把聲明部份內容讀出,並將全文貼在堂內一處和請大家禱告。「所以你要明白因為這『颱風』(指反修例事件的風暴)一直在吹,我們便要改變一些方法。」游淑儀亦提及判斷形勢、留意不同光譜是相當重要。她憶述九月底宣道會區聯會舉辦了一個教牧營,當中的學者講員提醒,大眾對運動的取態有四個向度,包括支持年輕人和示威、支持政府和執法部門、認為兩邊也不對、認為最好甚麼也不要提。講員提及四者比例是相若的。游淑儀認為對於牧養工作,這是一個好的提醒:不要以為全部人也是某個取態。此外,她也提醒牧者要留意信徒的情緒困擾,他們舉辦情緒講座時,「聽過有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直情會不敢去某個地鐵站」。


艱難中竭力牧養


她表示在反修例事件的數個月間,其教會舉辦了不同主題的祈禱會,例如社關分享、為社福醫療界祈禱、為公務員祈禱等,游淑儀發現弟兄姊妹很能接受這些不同主題的祈禱會。「就算他們未必都來到,但會覺得教會為不同群體都有守望。」他們也曾舉辦抹油祈禱,弟兄姊妹可簡單說出他們的需要,反應也非常踴躍。她建議教會使用不同的祈禱會,除了一起交託上主外,也可有牧養效用。


她勉勵牧者在艱難中竭力牧養,在講道中可多講教會歷史、末世的提醒、屬靈爭議、和而不同、持守使命的信息。游淑儀表示今次「颱風」中,其教會的「震央」是五十多歲的弟兄姊妹,因此未來也會再思社關小組的定位、藍色與黃色政見會眾在一起還是要分開牧養、加強會眾信仰的裝備、個別關係的修補等。他們也在思考「分色牧養」的課題:「當然最理想是一起牧養,可是如果只是在爭吵,牧者不能做任何事……」因此她認為短時間內分色牧養可能是需要的。她最後勉勵牧者,如果已盡了力而未能令一些會友留下,「分道揚鑣,未嘗不可」,只要在普世教會中合一,彼此祝福便可以。


存卑憫心行的公義才是神的公義


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博士則從輔導角度分享「同工如何面對牧養壓力及處理爭議」。他表示面對這幾個月很多時無從預計的情景,很多人會有無奈和憤怒的情緒;若然可管理情緒,便可以較平靜地渡過。他觀察有信徒甚至會嬲怒上帝,問祂為何不擺平事件。他分析,事件難以處理是因為過於兩極化,形成了非友即敵的局面。此外,現時社會亦有一種不表態、無立場已是一種罪的風氣,這是一種需要修正的心態。


對於上述現象,他歸咎於數個催化因素,包括:一、群眾接收單一資訊,「甚至有牧者都宣傳一些事(錯誤資訊)」;二、當身處的群體操控力量大,不容異見時,焦慮便會較多,「一個健康的社群是可容納不同聲音」,他認為信仰群體的相處不應看彼此的政見;三、個人欠缺支持及內在安全。


他提醒大家要規劃空間,停下來照顧自己,也指出可做一些鬆弛的運動、注意呼吸和聆聽內心,從而聽到上帝的聲音。他亦指,親密關係是生命重要的資源,須建立支持系統。身為基督徒,我們也應緊貼上主,在這些時刻操練禱告、管束自我、在撕裂中不再加深撕裂,並接受黑暗,等候上帝臨在。


此外,屈偉豪亦表示大家可多談感受而非談政見,從而反省核心價值,他強調基督徒最高的核心價值是要在愛中契合,因為十字架已廢掉了冤仇。基督徒應存著卑憫的心去行公義,如此行出來的才是神的公義,不是人的公義。「任何顏色也不(應)接受暴力和謊言,不過很多人都在用這些策略。」


須重新思考如何實踐福音使命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伯特利神學院城市事工講師呂慶雄博士以「香港教會如何面對更嚴峻的未來」為題分享。他指世界上不同地方基督徒均有被迫害的經歷,當放眼世界,我們可知道今日我們在香港承受的相比他們是輕微的。他舉例指,埃及科普特信徒作為當地少數,在極端伊斯蘭組織殺害基督徒後,仍勇於向當地多數的穆斯林派發福音單張,值得我們學習,思考要向社會群眾傳達怎樣的信息。他又分享以色列隔離牆的神學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是因為在自我圈子中感覺良好,卻在不斷妖魔化對方。當地神學家反省,要復和先要接觸,要知道對方的感受、思考方式,這可從較容易接觸的群體開始。


他也特別提及一九四九至八二年間,對中國教會而言是苦難歲月。當時社會經歷不同政治運動,所有教會表面上都暫停了,但苦難歲月中教會仍繼續有增長,官方信徒數目從四九年的少於一百萬,到改革開放後有超過三百萬。他表示面對未來,現時有些教會重新像九七年前般思考前路,他卻認為這是一個時機讓香港教會思想質與量的問題。例如,傳聞中國政府在教義上想影響基督教,但教會對真理的教導、信徒聖經的根基是否已穩妥?他勉勵眾人思考超越制度的問題,反思自己應作甚麼,不斷接觸仍可接觸的人。


面對複雜多變的時代,他勉勵大家「愛裡沒有懼怕」,雖然經歷的都是新的處境,但這些都是重要的功課。在領導學的理論中,複合型調適性領導(complex adaptive leadership)是適合今天的重要參考,相關理論認為世局是多變的,但領袖可以吸收當中經驗不斷學習和調適,創造新的知識,令人能面對新的挑戰。


呂慶雄亦提醒,教會在這複雜多變的時期中,要重新思考如何實踐福音使命,以至重新檢視傳統神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思考哪些需要更新。此外,弟兄姊妹也要多建立非功能性的關係,要有可以分享和閒聊的朋友,而非只有事奉關係。再者,也應思考如何釋放會眾潛力,將教會權力下放。


他亦表示,在今次調查中發現,若教會愈多接觸和服侍社區,今次反修例事件對教會的衝擊也較少。他解釋,這是因為使命能使人向前走,若找到社區的共同需要,便能讓人一起找到出路。即使未來可能面對政治上的衝擊,但教會仍可在屬靈和社區層面上堅持服侍。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690期 2020年1月19日),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 http://christiantimes.org.hk )

98 次查看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