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反修例與教會牧養」問卷調查研究報告 (一)

已更新:5月5日

就近日「反修例」運動帶來的影響,福音證主協會、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和領導力培訓學院在2019年9月進行了一項關於「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的質性研究調查。研究以焦點小組形式訪問了44位教牧,了解教會現時的處境、同工的個人狀況及教會未來面對的挑戰。

10月中,我們又透過網上問卷調查,了解信徒在是次運動中對教會的回應、他們的期望及個人回應等。此網上問卷是透過神學院、機構和個人網絡發放,為期約兩個星期(2019年10月10-24日)。總共收到3,781份有效問卷回應。其中約80%為每週有穩定教會聚會的信徒,約8%為教牧同工,約10%為不穩定參與聚會或離堂會信徒。


參加者背景如下(並不代表實際信徒分佈現況):

  • 今次網上問卷的參加者以民主派居多,而以下的分佈並不代表實際信徒現況。參考9月份《明報》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民意調查,當時的結果本土派/激進民主派佔15%、溫和民主派佔36%、中間派/無政治傾向佔 41%、親中派/建制派佔 7%。

**並不代表實際信徒分佈現況

  • 參加者所屬教會宗派以三大宗派(宣道會、浸信會、播道會)較多,約佔52%。根據建道神學院量性研究組2014年就全港二十大宗派的堂會分佈的報告,三大宗派的堂會數目約佔全港1300多間教會的25%。

**並不代表實際信徒分佈現況

  • 此問卷的參加者以年輕的信徒較多,49歲以下佔約77%。參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2014年教會普查,15-44歲參與教會聚會的信徒約佔40%。

**並不代表實際信徒分佈現況


研究結果(一):受訪者所屬教會就事件的回應

在有效的回應中,有參與教會聚會的基督徒及教牧表示,所屬教會就事件的最常回應是舉辦祈禱會在團契小組中就事件討論和分享、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而教牧填寫教會的回應大致比信徒的為多。


研究結果(二):受訪者對所屬教會的期望

除了信徒觀察所屬教會的回應,我們亦在問卷中嘗試了解受訪者對所屬教會的期望。就今次問卷結果所顯示,受訪基督徒和教牧同樣最期望教會舉行祈禱會和提供輔導服務。而受訪基督徒在其中三項的期望比教牧顯著較高。


就受訪者對所屬教會的回應與期望的落差,以下幾項是落差最大的幾項回應:


研究結果(三):受訪者對所屬教會回應的滿意程度

在問卷中,我們邀請受訪者就過去幾個月他們所屬教會的回應,填寫滿意程度。我們希望藉此了解和量度受訪者認為所屬教會在「反修例」事件中的回應是否足夠:


研究結果(四):受訪者的個人回應

除了堂會的回應和期望,問卷亦問到弟兄姊妹在個人層面上對「反修例」事件的回應。當中祈禱是受訪者最常用的向上的(對上帝)回應方式,而參與聯署則是橫向(在社區層面)最常用的回應方式。當中教牧在向上的表達,以及參與講座都顯著較高。


結果初步分析

我們就以上的問卷調查結果做了初步的分析,發現在受訪者個人表達方式上,愈多參與集會 / 遊行及聯署的,能預測到對教會滿意程度較低,及對教會的期望較高。相反,愈多參與祈禱會,則預測到對教會滿意程度愈高,及對教會期望較低。

而在教會回應的層面上,教會愈多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提供輔導服務及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能預測到對教會滿意程度愈高。

就年齡組別上的分別,18-39歲受訪者都對教會期望較高,他們橫向的表達(如參與聯署、講座、集會 / 遊行等)亦比其他年齡組別高。而50歲以上的受訪者則在向上的表達(如禱告、在聖經中尋求神的心意等)較其他年齡組別高。

此外,填寫自己為「本土派 / 激進 / 溫和民主派」的受訪者在對教會的期望都較其他組別高。而「中間派/無政治傾向」則對教會滿意程度較高,而「本土派 / 激進民主派」對教會滿意程度較低。

總結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見,不少香港教會在今次「反修例」運動的歷程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應。特別值得注意是舉行祈禱會不單是教會最常的回應,亦是受訪基督徒和教牧最期望教會的回應。而在教會回應中,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是最能預測到較高的滿意程度。

今次問卷使用雪球抽樣法(snowball sampling),結果參加者由較多民主派和年輕的信徒組成,可能未能反映具代表性的教會實況,這是今次研究的限制。但我們希望此研究能幫助肢體對教會和信徒在這段時間的經歷有更多的了解。

在城市前景未明及教會不同的分歧和分裂下,盼望教會和肢體一同互相學習、了解和同行,依靠上帝的帶領,一同在這動盪的時代中站穩,作福音和盼望的見證。

(原載於時代論壇網站 2019年12月20日)

37 次查看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