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動為行動:踐行社群
已更新:5月5日
紀治興
踐行社群 (Community of Practice, CoP) 由哈佛大學教授溫格(Etienne Wenger) 在1998 年正式提出。這是90 年代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潮流後期的概念,將關注以科技收集及儲存為主的知識數據庫(Knowledge Database) ,回歸至以人際互動激發、創造、及散播知識為主的定期活動(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 。
定義及運作
踐行社群就是在某個領域的一群踐行者,互相分享自己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s),即是透過多次應用、反思及改良後的方法、或邀請領域中個别範疇(Domain) 的專家講解當下的前沿知識。
聚會的時間分配如下:
包括兩三個講員的分享,每人15-20分鐘;
參加者的簡單自我介紹,以便彼此認識;
就講題的問答,討論、辯論、及反思;
最後是自由交往,以促進會後各成員間的跟進活動或交流合作。
若果是機構內部的踐行社群,召集人一般是較參加者更高級的同事。他們負責揀選和邀請成員參加、檢查分享材料的質素、及控制時間等。
三個變更理論
推展踐行社群可以參考三種理論:社會資本、組群理論、及生命周期管理。首先,社會資本就是能在未來帶來利益的人際關係。而踐行社群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型式。
定期召集踐行者,凝聚及強化社會網絡的量和質,這是累積社會資本。
每次聚會的講員分享、當中參加者的討論、會後的連結,就是成員們的利益。包括建立人脈、知識增長、行業消息、互助文化、及合作機會等。
而在個人社會資本的層面,認識別人和被人認識 (To knowand to be Known) 是重要元素。當值分享的踐行者,若有真材實學,這也是揚名的機會。
其次,成功的組群需要三個條件,包括人際關係、成員得益、整體效益:
在進取的組織,成員間的互動是張而不破。平時客氣,但覺得不對時會提出反對意見,卻不是人身攻擊。當大家都接受這種坦誠討論,重要方案都經過正反兩面的辯論,方案會更經得起考驗。
參加活動的時間是一種成本。不同的人希望不同得益。例如,清閒的人只想打發時間;忙碌的人會計較不同選項的成本效益。聚會的設計,要盡量令成員各有所得,下次才會再參加。但要留意所謂僕人領袖的真義,並不是給他人提供不同的服務,要是如此,可說一開始就錯了!因為這只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僕人首先要做的,是問主人有何需要,這是以他人為中心。
另一方面,整個踐行社群除了要有共同使命外,也要有階段性或每年的目標,令所有人有清楚的方向,而每次達標都士氣高昂。
最後,組織或活動都有生命周期(Life Cycle Management)。踐行社群的發展會經歷創辦期(Forming),成型期(Norming),豐收期 (Performing),改革期 (Re-Forming) 或結束期等不同的階段。
最初,踐行社群是一個鬆散的網絡,若成員們覺得聯繫更緊密,可以帶來協同效應,便互相結合,形成一個社群。此時,其中一個關鍵是要防備內容不足,因為可以公開分享的新知識並不多,能夠持續創作或吸收新知的人是少數。在貢獻者少、學習者多的失衡下,貢獻者會覺得不公平而停止分享,從而後繼無人。除了找更多能夠分享的踐行者外,在上游加插能創造或試驗新知的源頭[1],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社群在建立及經過兩三次聚會後,流程和規範等開始成形。例如,參加者多是資淺踐行者的聚會,一般是講員單向分享超過聚會的一半時間。而多是資深踐行者的聚會則相反,單向分享時間少過聚會的一半時間。因為他們的提問及意見,拉闊整個聚會內容的廣度,也加強深度。
踐行社群成熟之後便是豐收期。包括(1)成員數量和成員間分享知識的深度通常會逐漸增加。 (2) 個别突出的成員成為意見領袖或實質領袖。(3) 製作知識産品 (KnowledgeProducts) ,例如知識模版(Knowledge Template) 、檢查踐行的清單(Practice Checklist) 、出書、培訓班等以建立知識體系(Body of Knowledge) 。然後是舉辦較大型的會議、在專業期刊或大眾媒體的專欄,宣傳知識體系及其中的最佳實踐。
最後,經歷發展高峰後會有低谷,出路是改革。若是成功,便是另一個周期的開始。若是失敗,踐行社群就像其他有生命的事物一樣,到了結束的一天。雖然如此,過程中對整個知識體系,總有貢獻。

(作者紀治興博士是豐盛社企學會主席,亦在「全城轉化起動日」就社創作主題演講及在專題分組會議〔Track〕主持 。)
[1]豐盛社企學會是一個知識型義工的基督教組織,宗旨是藉管理技巧推動香港的社創發展。核心能力是管理知識,所以藉直接舉辦或參加與社創有關的活動,去累積實地見聞及知識。包括使命商道論壇、十一良心消費運動、社創校園通通識、和香港社創學院等。另一方面,鼓勵成員讀基督教研究碩士課程、研究社創的博士課程等。實踐與理論雙管齊下去創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