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動盪中重思教會的本質--- 教會新型態質性研究

已更新:5月5日

伯特利神學院

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根據教會更新運動的<2019香港教會普查>所載,從2014至2019年,香港共增加了28間華語堂會。除了傳統的植堂,這五年多,也成立了不少全新的教會。為了解這些新型態的教會,柏祺中心在2021年2-3月進行了一次質性研究,訪問了11間在過去五年多新成立的教會(主要不是由宗派/堂會植堂成立的),了解這些新型教會的一些特質、挑戰和優勢。研究中我們也訪問了兩個教會新型態網絡。這些網絡旨在幫助培訓和連結新型態教會及其領袖。以下是一些經整合和分析的結果:


受訪新教會的共通點和特質 主題一:重新反思教會的本質 True Essence of Church
  • 著重聖經教導和反思信仰核心

  • 著重建立信徒與神及彼此的關係,不是知識增長,而是深化屬靈生命和轉化

  • 信任和鼓勵弟兄姊妹對外的使命服侍,與社區的連結

  • 教會是對外的無牆教會,不只是有固定地點和聚會形式的堂會

主題二:聚會地點保持流動、重視線上線下互動牧養

  • 不打算購置物業,聚會地點較流動,有些會租用不同類型的地方

  • 場地不是最重要考慮因素,所以營運資金相對不是負擔和主要考量

  • 大多早在疫情前已運用線上線下以及zoom小組聚會,所以聚會不太受疫情影響


主題三:刻意維持小型和簡化的架構

  • 強調互動,關係緊密,在生活中同行

  • 牧者清楚主要的牧養群體和方向 (專注服侍特定群體,例如:未信者、職場人士、離堂會信徒、年輕人等)

  • 著重簡化架構,基本上沒有太多其他事工

  • 團隊簡單,沒有執事會和不同部門,可說是「去中心化」

  • 不太期望人數增多,反而著眼於如何在發展中繼續有屬靈的滋養和成長


向外出發,異象清晰,帶有使命的新型教會

研究中,訪問了三間擁有較破格背景的新教會,他們都明確地具備向外出發的服侍方向和服侍群體。他們在牧養和建立關係時,也為這世代的需要,以清晰異象持守使命和實踐服侍。盼望這些新型態教會,能讓我們在這世代,為主想象更多,夢想更多,讓更多未信的人認識神。



新舊同行 開拓禾場--Aspire Church

Aspire Church 源自基督教中華完備救恩會大埔堂。數年前,幾位年輕的教會領袖,想將福音帶到教會以外,於是一起開始一項新的福音事工。在星期五下班後,每人邀請幾位未信的朋友,一起藉Alpha和簡單查經,介紹和討論基督教信仰。參加的人大多是職場的年輕未信者,他們大多喜歡在這種較舒適的模式下認識基督教信仰。參加者越来越多,每週都有新朋友加入,信主的人也增加了。最可貴的是,母堂教牧和執事不要求他們把新朋友帶回教會,反而鼓勵他們,在外面成立自己的教會。母堂只在背後,給予多方面的支持。

母堂的胸襟廣闊,全力支持幾位年輕領袖,把他們差出母堂之外建立服侍。而Aspire Church的異象是年輕一代,更以年輕一代的方式,服侍職青和更年輕的中學生。他們的目標清晰,就是堅持服侍未信者。幾年後的今天,Aspire Church已有超過100人穩定聚會。他們更成立了Aspire 青年共享空間Upper Room,服侍年輕人,為他們舉辦聚會,與他們建立關係,向他們介紹基督教信仰。Aspire Church 希望堅守初心,傳遞他們不是要建立又大又輝煌的教會,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建立教會。Aspire Church的發展,同樣鼓勵了母堂的弟兄姊妹,特別是青少年部的發展。這個傳統教會與新型態教會一起同行的故事,十分值得我們參考!



天天牧養 職場教會--Simplychurch

Simplychurch 經過多年蘊釀的職場事工,於2021年正式誕生。過去十多年來,Simplychurch的領袖Dilys和Jane在任職的公司内及附近商業區,一直透過不同活動和Alpha,帶了很多人信主,認識及建立了很多有心侍奉神的職場基督徒。Dilys和團隊發現不少職場基督徒,曾嘗試返教會,最終卻不願留下來,反而願意於平日在職場成長,熱心參與服侍。


使徒行傳 2:46-47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Dilys深受這兩節經文影響,認為需要把教會帶到職場,實踐天天的教會,信徒天天聚集,一起實踐大使命,一起真實地生活。讓人在職場認識神,在職場一起成長和服侍。 在職場教會中,弟兄姊妹學習在面對挑戰時,實踐聖經教導,天天在工作的不同場景中傳福音。Dilys和Jane致力牧養信徒和領袖,一同成為耶穌門徒。他們每天午餐或下班後,以不同的聚會,建立各群體,興起信徒領袖,也會出隊關心職場以外的社群,充分發揮職場團隊的機動性和擴展能力。Simplychurch 在職場實踐的新教會模式,讓教會不囿於既有的牧養思想,而是把維繫轉化為使命、團契轉化為家庭,群體轉化為盟約,從而誕生使徒的教會網絡和教會運動。



由Roundtable Church到 Missional communities 使命群體 十多年前,來自美國的牧者Jaeson Ma 來港舉行特會,很多藝人因此信主和慕道。特會後,當時協助統籌特會的Jason ,順理成章被委派去牧養這群羊。Jason 明白藝人們不太能融入傳統教會,所以便學習牧養他們,做他們的屬靈爸爸。Roundtable Church 前身叫 LightClub,當時一班人經常介紹身邊的人信主,經常有很多新生命的見證。過了兩三年,領袖們和牧養都遇上了不同的挑戰,Jason和太太毅然改動教會架構,刻意貼身培訓領袖,與他們的生命同行,讓他們擁抱使命群體的概念,在當中建立使命文化。同時教會也改名為Roundtable Church,在圓桌形的組織形式下,每個弟兄姊妹都像在家庭中共同參與,而不是生活在由上而下的架構之中。
近一兩年,Roundtable Church更進一步轉化為missional community 使命群體。他們不少領袖搬到同一座大廈,每天一同生活、一同敬拜、一同服侍社區。他們又增長成幾個使命群體,各按他們的屬靈領受,住在不同區域(包括深水埗、沙田、炮台山等),服侍他們的社區。縱然他們分散在不同區域,這些使命群體以家庭關係為架構,群體內的弟兄姊妹一同緊密地在生命中同行。每一個群體各自有既定時間一同崇拜、彼此交通、以及對外服侍未信的群體。各群體也有定期聚在一起。他們共同擁抱使命群體的理念和盟約,每天在社區展現福音和活出信仰。

44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