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兩極化發展中的中國教會

已更新:3月13日

李志剛 Pastor Stephen Lee

馬鞍峰香港教會堂主任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對我而言,中國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是今天,也不是一個我太認識的地方。從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國開始做生意和建廠,多年來跑去,到過中國很多不同的城市,目睹中國高速的發展,的確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對國家的興旺,也着實興奮。但在此同時,我也見到很多在高速經濟發展以外,遺留下來的人性和社會發展的嚴重分歧。

感謝神,這次有機會跟伯特利神學院的一眾博士生和同 學, 一同到訪四川和重慶這兩個中國重要的城市,拜訪不同的教會和單位,從城市的轉變,去體會上帝的工作,探討以怎樣的態度,去發掘新的機遇,更好的服侍我們的國家。

這次的學習旅程,能夠讓我體會很多新的看法,看清楚兩極化的現象:在經濟建設上極端高速、超前發展的中國, 同時亦存在很多人性發展、人際關係發展和社會深層次網絡發展的停濟不前。我看到很多表面宏偉的建設,從當初的殘破不全,到今日的黃金堆砌 ,當中潛藏着人性和社會內的連接、個人和群體系統中的眾多缺失。


變革式的領導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記得開始修讀這個課程的時候,我們學到領導力和變革式的領導模式。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先生提過,領導力的定義有三個,就是能將個人的遠景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能將一個人的績效提到一個更高的標準、並能將每一個人的品格發揮到極限。

另一個偉大的變革式領導始創者Professor Burns ,在領導模式的探討上,同樣帶出了四點。在變革式領導裡,第一是Idealized Influence。這是一個道德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去令其他人願意跟隨你。第二是Inspirational Motivation,是一種感染別人,推動人向前去建立新方向的能力、能夠描繪出對未來景象的能力。第三是Intellectual Simulation,是一種知識的力量,能夠用知識去提升人和社會質量的標準,能夠使每個人都邁向更好,並以知識作為支撐。而最後的就是 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是除了有一個宏觀力量之外, 仍然能夠去體貼人性,並去了解每個人特別需要的親和力。


六個潛在的教會問題和未來發展的機遇

在香港,當我們說起Church這個字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想起“教會”,一群聚集的信徒,或一個彼此服務社會的基地。 但是,在中國大陸,Church 這個字很多時候會被形容為“教堂”,是一個建築物。當我們去到中國不同的地方,比較容易見到的是“基督教堂”,而我們在香港見到的,比較多的是“基督教會”。 我們期望見到的,是一個偉大宏偉的教堂,還是一群有心推動社會前進的基督徒呢?

在國內的八天學習中,由四川省的成都,到都江堰,再到瀘州,這充滿極大發展商機的酒城,再由瀘州到重慶直轄市。這幾個地方,給我很深的體會。其實,在國內,每一個我到過的地方、每天展現在我眼前的景象,都像隨著兩極化的發展。由過去物質缺乏到繁榮的城市,同時亦是存在極端貧富懸殊的地方。我看到很多人相信基督,一些教會有極多年青人踴躍向前,但另一方面,我又看到教會的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有時,我看見有些機構,規模很小,卻影響全國。不過,我亦看到不少規模大的機構,不能發揮影響社會的作用。

採納強調制度發展的教會觀,往往在追求制度發展的同時,不能把它擴大發展。我看到在重慶的一所聖經學院,很少的資源,很小的課室,三年訓練了25個傳道同工。在不足一個小時車程的重慶大學城,我們又能看到幾十萬的莘莘學子,在一個十分宏偉遼闊的地方,去學習和建立他們的未來。為什麼在同一個城市,會產生那麼極端的現象?

在這個學習旅程,我更加體會到有六個潛在的教會問題和未來發展的機遇。我暫且不討論家庭教會和三自教會之間 的問題,只從一個普遍的教會觀,去看以下的六個問題。


第一,中國教會老齡化


中國教會的老齡化,我想比整個社會都走得前,因為在芸芸眾多的教會當中,超過40% 的信徒,是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當然,我們很希望見到更多長者歸信主耶穌基督,但畢竟他們在帶領教會、推動向前、吸引新血上,較為困難。怎樣令到更多年青人回到教會,歸信主耶穌基督,是一個非常龐大,而且是每一間教會都在追求的議題。所以,這是一個清晰不過的問題和機遇。


第二,教牧同工嚴重不足


在四川省,全省約有五十萬信徒 (官方數字),但(被政府承認的) 牧師人數不足200位,就算加上傳道,長老或其他同工, 從任何角度,我們都知道這是遠遠不足的,是一個不合理的數字。無論我們用一個什麼的牧養系統,在短時間內,都不能大幅增加教牧同工的人數。在這個情況下,如何能能牧養眾多現存和在增加中的信徒?這是一個龐大和有趣的議題和機遇。


第三,訓練教牧同工系統的嚴重不足


四川神學院一年只能訓練約四十位教牧同工。重慶聖經學院,每年平均也只能訓練八至九位教牧同工。我怎能相信, 每年增加約五十位教牧同工,就能夠應付整個四川省和重慶市加起來一億二千萬的人口的福音工作,並做好正在增長中的牧養工作?現時國內教牧同工嚴重不足,又未有一個新的機制,能夠增加培訓教牧同工,因此,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研究和實踐的議題。我深信這是一個巨大的創新機遇,來輔助中國的教牧同工和教會發展。


第四,一個新生的現象出現了(工商團契)


這現象在四川和重慶也出現了。就是很多基督徒商人進到教會,但這也同時引入很多牧養的困難,因為傳統的牧者們, 他們懂得教導聖經,但對於那些與時並進的在職場信徒,未必能深度理解。要牧養這批基督徒商人或專業人士是十分吃力的,這羣商人或者專業人士進到教會,他們提出的問題、 見地和實踐能力,對教牧同工來說,有很大的落差和壓力。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實踐的工商團契,看起來是一個十分好的發展方向,但怎樣牧養和管理工商團契, 成為眾多教牧同 工的極大難題,不過,教牧同工亦在另一面, 看到工商團契裡的弟兄姊妹能夠產生對教會經濟,統籌和實踐上,所帶來的巨大好處。在這好與難交錯的發展模式下,究竟教牧同工 應該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怎樣準備牧養這群人呢?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契機。


第五,教會參與社會的發展,基本上嚴重濟後


這種嚴重的濟後,是否因為教會在歷史上不能參與社會服務而來?早期基督教是通過醫院和社會服務進入中國的,但在初期社會封閉的階段,中國把所有教會辦的,甚至有宗教色彩的社會服務都終止了。時至今日,中國民辦的慈善基金會,已經達到近乎三千。巨大的資產,進入了民間組織,來推動社會改革。但目前來說,中國教會直接參與社會服務或支持社會發展依然嚴重濟後,而未來怎樣透過教會實踐社會公義,甚至社會工作參與,這是一個巨大的議題和契機。


最後,教會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認受性


過去多年,教會對國家發展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這同時又是一個敏感的地帶。政府看教會到底是一個危險的組織,還是一個輔助社會和地方發展的組織? 過往很多教會, 都會以敵對的心態來做隱藏性的發展工作。當然,我們看到某些教會,會做一些比較合法的教會工作,但當中又多少是有效的呢?作為今日華人基督徒,我們怎樣在參與國家發展的同時,建立一個

更完美的制度,而不是催毀這個制度呢? 我相信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議題。


總結

感恩在這短短八日的旅程裡,我能跟眾多來自國際及本地的不同教會,不同背景的同學,共同商討議題,使我看到很多的機遇。就是這份共融和對中國的愛而產生的智慧交流,令我受益不淺。我希望,上帝能繼續施恩予我們,讓我們不同的基督徒和教牧同工,能夠衷心合作,建立一個在上帝旨意裡的中國。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