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何竟相爭不相愛?

已更新:5月5日


許志超博士

香港大學心理系系主任、副教授


對政治民生持不同見解的弟兄姊妹,可以保持相愛的關係嗎?「要多角度思考,要彼此尊重包容,以愛化解恨,異中求同,謙卑開放...持反對意見的弟兄姊妹,不應幸災樂禍。」 這些,都來自不少領袖牧者的口,大家都明瞭。不過,為什麼好像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得明白,持異議的弟兄姊妹,像常人一般,都有偏差, 從而引起一連串的惡性循環。要做和平之子,要先知道異議 雙方的偏差。


不同的解讀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堅持己見的人,會視持不同解讀的人為偏頗,因而減少與他們的來往,甚至宣稱,不會再看某報或某電視台的新聞報導,於是,身旁越來越多的,是與自己觀點相近的報章、網頁、電子媒體和facebook friends。儘管有時會碰到另一方認為較合理或可信的證據,也會越來越聽不明白。結果是,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看法,不單滴水不漏,更有很多有識之士支持。


一個關連的自然反應:當聽到關於對方理據或人格負面的報導時,不單全盤照收,更會轉發他人;但是,聽到與自己立場相悖的理據時,便會努力求證,希望找到指出這些理據之漏洞(如可能是偽造等),力求不讓自己的立場被動搖。所 以,當別人聲稱有大量支持者時,反對的人們便會質疑其中有不少「水份」,或是感覺到那些支持者,是被蒙蔽、被强逼,或被利誘而說違心的話。


假若我們不相信中醫中藥,但家中有人篤信不疑,當我們讀到一篇報導,說有人因為服了中藥中毒,便會把它存放記憶中,甚至會把它轉發給各方親友。然而,若果本來就堅信中醫中藥,見到這報導時,會先檢查那些數字來源,是否道聽塗說、病者是否無知婦孺、作者是否一直都對中醫中藥存有偏見……,而絕不會把這篇報導轉給別人。簡單而言,這等自然反應,會叫雙方都覺得對方沒有小心求證,欠缺嚴謹態度,甚至沒有誠信,絕不可靠,自己的取態,依然是可信、 有理的。



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相信中醫的人說:「我很多朋友都說中醫好!」。不信的人則說:「我很多朋友,都對中醫中藥有保留。」認為有很多人支持、附和自己意見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故意誇大其詞的廣告技倆。但是,還有兩個原因,是不可忽略的。首先,由於我們潛意識地選擇與那些同意我們的人多來往,並 且多聽他們聲音,久而久之,便會以為,他們代表了我們較少接觸的其他人。第二,當別人講述一些本來模糊的意見 時,我們會較為容易誤讀它為支持的意見。一位給上司怪責的朋友,向我訴說上司的臭脾氣,我擔當了「聆聽者」的角 色,事後,他便認為,我也同意,認為他的上司,確是一個臭脾氣的人。


鏡象知覺 (mirror-image perception)


「對方把我方少許錯失,大做文章,自己的錯失,卻不正視,而且試圖遮蓋它們的嚴重性」。

「對方常誤解我的意見,未搞清楚我的看法便批評」。

「我們已經多次讓步,但他們寸步不讓」。


爭議雙方,其實都會有此感覺。雙方都真心相信,自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又認為對方徧行己路。


鏡象知覺,同樣出現於一方及所謂中立者之間。只要這兩個人不同意對方的取態,那怕其中一個是較温和中立的,仍是會感受到另一個人是沒全盤資訊、沒仔細思量,沒良好動機等。即管我們不認同各走極端,並且在某議題上見到兩個極端立場各有的弱點,也不代表我們沒有徧差。起碼在一方眼中,我們誤解了他們的立場,誇大了他們的弱點。


我們如何看自己,與我們有爭議的弟兄姊妹,也是這樣看自己。我們如何看他們,他們也是真實的這樣看我們。


結語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是否在立場不同的弟兄姊妹身上, 見到以上的徧差?如果我們沒有想到,自己在他們眼中也是 一樣,我們便會明白,為什麼要克服它們、以愛化恨,並非易事。


然而,相愛是聖經的教訓,而且,雖然困難,仍是要做。至於應該採取的進路,則可參看《相愛又相爭 —— 教會衝突的反思》(福音證主協會,2012)。




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