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恆城的以馬內利 - 巴勒斯坦牧者 阿瓦德博士談以巴衝突
已更新:3月14日
陳敏斯
教會近年舉辦了不少聖地遊,但信徒對巴勒斯坦的認識始終不深,也很少與當地人接觸和交流。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巴 勒斯坦人大都是回教徒,甚至是恐怖分子,危險人物。很難得,去年12月,巴裔牧者,伯利恆聖經學院創辦人及前院長阿瓦德博士(Dr Bisara Awad)到訪香港,跟我們探討當地形勢,講述巴人受到以色列的迫逼、西方國家對他們的誤解。 阿瓦德博士談及,不少外國牧者,甚至紛紛提出要祝福及支持以色列去打敗敵人,因為他們認為,以色列復國是聖經預言的應驗,預表着耶穌即將再來。
阿瓦德博士提出,以色列復國與猶太人回歸「聖地」,與上帝的救贖計劃無關,因為所有信徒都是蒙揀選的人。很多聖經學者,做了不少兩約比較的研究,以下圖表可以作爲這方面的總結[1] :

另一位長期關注以巴衝突及中東問題的英國聖公會牧師 Stephen Sizer 博士,最近也在港詳細講述聖經對中東爭端的看法,他特別提到七項錫安主義的主要假設:
上帝賜福那些祝福以色列,詛咒那些詛咒以色列的人。
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
上帝把應許之地賜給猶太人作永遠的產業。
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獨一而不可分割的永恆首都。
耶穌再來以前,猶太聖殿必需被重建。
信徒會於末日之前「被提」(rapture)到天堂。
上帝對猶太人有另外的計劃。
Sizer 博士引用聖經,將以上的論點一 一拆毀[2]。他強調自己並不是要提出甚麼新的見解或道理,只是要回到聖經的基礎,打破很多信徒一直以為是真理的看法。信徒必須要認真查看聖經 的內容及含意,並非只聽別人或「專家」的教導。自恃擁有真 理,將無辜的原居民趕盡殺絶,這樣的悲劇,我們在歷史上已看過 不少,袖手旁觀只會讓悲劇越演越烈,帶來無限遺憾。
阿瓦特博士提到,近年很多國外牧師和聖經學者,到伯利恆聖經學院探訪,親自瞭解當地的情況後,才對巴勒斯坦人改觀,當中甚至有人抱頭痛哭,要求他們的寬恕,意識到自己雖然是牧師,但不知道巴勒斯坦有基督徒,也不知道1948 年曾發生種族清洗,更不了解他們經歷到的種種迫害。神學上的爭論可以是沒完沒了的,但那一方受到壓迫,則有目共睹,不容爭議。我們不是要偏幫其中一方,而是要站在公平公義的立場上,與聖經教導一致,為弱勢的一群伸冤。
以巴糾紛究竟有何出路? Sizer 博士認為,現時的以色列太貪心,抓緊了民主、猶太主義及土地三大原則,不肯放手,只要以色列願意放棄其中一項的話,和平自然會出現,但當然他不希望以色列放棄民主這一選項。阿瓦特博士提出,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步是以色列要停建屯墾區(Settlement),猶太人不再在巴人領土上 繼續建屋。他的兒子森美(Sami Awad)曾說,此舉就像兩人正商討如何均分一塊薄餅,強人已佔八分,弱者只得兩分,但強人一邊談判,一邊伸手到弱者的兩分薄餅中,一點一點的拿到咀裏。
雖然,以色列得到美國的支持,但其他各國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卻越來越廣泛,這從近日他們正式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一事上,可見一斑。大部分國家都贊成他們立國、支持和平。可惜以色列沒有以此為和平的契機,更變本加厲地壓迫巴勒斯坦人,決定建設更多屯墾區。另外,原本屬於巴勒斯坦的稅收,由以色列代收後,也沒有歸還巴勒斯坦政府。
究竟,面對這個問題,處身香港的基督徒又可作甚麼? 首先,我們的祈禱,不但要祝福以色列,也要為當地的和平及巴人祈禱,為弱者伸冤。另外,我們要加深對聖經及這課題的認識,就傳媒對此的批判,非照單全收。偏見必須透過接觸和瞭解才可打破,所以, 有幸到聖地探訪的信徒,應儘量前往怕利恆,不單去看耶穌誕生的教堂(Church of Nativity),也可到伯利恆聖經學院,跟巴裔基督徒接觸和交流。我們到聖地,不單要在歷史上尋找耶穌的腳蹤,也要在今時今日,跟隨祂的脚步,追求真理,在公平公正及和平的立場上站穩。本中心每年十月,都會在柏祺博士的帶領下到聖地探訪,與當地基督徒領袖交流,有興趣者可向本中心查詢。
——註釋—————————————————————————————————————
[1] Awad, Alex, Palestinian Memories: The story of a Palestinian mother and her people (Bethlehem, Israel: Bethlehem Bible College, 2012) p.253
[2] Sizer, Stephen, Zion's Christian Soldiers?: The Bible, Israel and the Church (Downers Grove, IL: IVP,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