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糾紛對城市轉化的啟迪…
已更新:3月14日
本刊記者
雖然香港有許多到以色列的朝聖團,但絕大部分只以遊覽以色列風光為主。巴勒斯坦自治區不是沒有旅遊點,因以色列政府不希望旅客到訪,所以很少人前往,也不曾了解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境況。我們一般對巴人的認識不深,從傳媒得來的印象,多是跟恐怖份子或回教徒有關。

兩年前,隨柏祺博士探訪聖地時,認識了一位當地的基督徒領袖 - 巴勒斯坦基督徒Sami Awad,首次聽到巴人親述在以色列的實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的一個決定,令當地 聚居多年的巴人,瞬間失去從祖宗承繼的土地,家破人亡。 現在的巴勒斯坦人,每天都要面對圍牆及檢查站,他們的聚居處,有許多地方,都被築起了10米高的圍牆,民居、商業與社區設施,都被分隔開來,嚴重影響人民生活。
Sami 的祖父無辜死於以色列軍槍下,但他卻傳承祖母教誨, 以行動實踐主耶穌愛仇敵的教導,從美國回歸巴勒斯坦,並創立非政府組織Holy Land Trust ( http://www.holylandtrust.org)
(http://www.holylandtrust.org),研究及主張以非暴力方式面對壓迫,尋求對話、協作,並與其他聖地居民和平共處。 適逢Sami五月下旬來港出席「公義峯會」(Justice Conference),中心得以邀請他跟我們分享,從一位巴勒斯坦基督徒的角度,如何以基督精神,面對困境和挑戰,在人看來不可能的情況下,尋求出路,積極面對,以非暴力及正面 的方法,創造一個平等、公正、互相尊重及信任的社羣。此外,在其中兩個講座,我們邀請到呂慶雄博士及張達明先生作回應,前者着眼於領導,後者則討論「佔中」。
Sami 認為「非暴力」不單是在行為上,更重要是心態,他坦言,在年少時已跟叔父推動「非暴力」抵抗,但他當時仍然是心懷怨恨,希望藉着自己所受的苦,向世人暴露以色列人的醜惡。直到他長大後,受到基督的觸動和挑戰,正視「愛你的仇敵」這戒命,他認清了他們的仇敵,不是任何的群體,而是痛苦與恐懼:民族之間的痛苦與恐懼,彼此的不信任。巴勒斯坦年輕一代被「洗腦」,相信只有強悍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才能解決問題。猶太人也一樣,他在參觀集中營時,體會到他們的傷害和恐懼,促使他們訴諸軍事勢力,試圖操控。雙方同樣需要被醫治,正如耶穌在世也曾醫治人的痛苦與創傷,在行動、語言和情感上,關懷別人的需要,與 軟弱的、受壓迫的同行。
Sami 強調,他們在以色列實踐愛仇敵的經驗,並不能解決每一個社區的問題。他認為,每一個社區都有其獨特性,而他所提出的原則,參考自馬丁路德金,屬於普世性的,適用於所有文化:一、選擇非暴力並不因為軟弱,沒有選擇,而是勇敢地站在原地,在仇敵面前追求公義的表徵。二、非暴 力,能贏得友情和諒解,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建立了解。 三、非暴力抗衡的是不公義的勢力,而非針對人。四、苦難具有教育性,在真實的處境中認清問題所在,亦能成為轉化 的力量。五、讓愛超越仇恨。六、上帝是站在公義一方的。
Sami又補充說,非暴力並非魔術,過程中必須經歷被政府無視、嘲笑,繼而打擊,但他相信,非暴力最終會得勝。他不時挑戰前來打擊他們的士兵執行任務的原因,關心他們的家人和需要,他深信,藉著關懷和愛,能軟化暴力,達到不同種族的共融。另外,非暴力是需要花時間加以訓練的,當中包含了價值和紀律。領袖必須有清晰的目標、能控制小組討論,有權力,使不合作的份子離開,才能確保非暴力的討論、學習和行動不被破壞。Holy Land Trust 亦致力推行領袖訓練,不分種族、性別或宗教信仰,以「非線性思維」(Non linear thinking),去培訓當地領袖,作多角度去思考,不以過去來限制自己,反以未來的目標,去塑造現狀,決定當前的行動。

回應嘉賓張達明認為,Sami 在以巴衝突中宣講愛仇敵,是極具啟發性的。據他觀察所得,不少堂會,為避免教友意見分歧,甚少討論政治議題。他認為,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教友沒有得到合適的裝備,在政治議題上,更不能成為基督在地上的見證。他明白教會領袖,會有不同的背景和政治取向,但他相信,上帝期望他們在主內合一。他鼓勵教會領袖,不要只看到彼此政治觀的不同,倒要尊重並深入了解各人的立場,同時致力追求合一,尋找相同的地方。他又挑戰與會者,反思自己在佔中議題的立場,是否基於恐懼、被洗腦,或是從經濟效益出發,有沒有關心弱勢社群,特別是受到政治壓迫的人。張達明又分析,佔中的原因是基於對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的不信任,如果未能解決問題,就會有更多的人支持佔中。他鼓勵教會領袖,運用創意,構想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使不用佔中,也同樣達到佔中的果效。如 Sami 所說,我們的敵人,並非對方或持異見的人,乃是痛 苦、恐懼和不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