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使命商道」實踐「城市轉化」

已更新:5月5日

紀治興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


使命商道是自2012年開始的運動,宗旨是推動信徒運用商業管理才幹去回應召命,這包括成為知識義工、營商揚善、社會創業、和營商宣教等。推行這運動,除每年舉辦論壇外,亦會到不同堂會教授社創主日學、發表社創與信仰的文章、支持堂會舉辦社企展銷或講座。在最近兩年訪問參加者對下一年論壇內容的建議中,有超過一半是希望分享申請種子基金、或成立社企的經驗。可見社創的概念,開始由社福界滲入至宗教界。


社創的特質


社會創業家一詞始自1972年,它的定義是「運用管理技巧造福社會。」社企是社福與商管的混合模式(Hybridity)。社企起碼有兩條産品線,産出之一是尋常的消費産品或服務;另一産出是「變好的人生」(Changed human life altogether),主要是指受惠的弱勢社群。雖然要處理混合模式看來是加倍困難,但混合模式是有其優點的。


一方面,社工是以他者為中心,目標是為他者謀幸福,解困脫危。因為其無私目的,過程中有人願意捐獻金錢、有人願意做義工。若然事成,社工自己也會有一種心靈的富足感。若然事敗,他者會繼續痛苦。另一方面,商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目標是謀取私利;過程中,沒有人會捐獻金錢或做義工,商人只能用自己的資源和金錢去辦事。若然事成,自己獲利;若然事敗,損失金錢、聲譽、甚至影響家庭,主要是自己痛苦。因為害怕失敗,故此商人會全力拼搏。而這種害怕事敗的負面情緒所産生能量,遠遠大於因幫人成功所觸發正面情緒的動力。


社企就是要集社工和商人二者之長,避二者之短,目標是為他者謀幸福。過程中,參與者要投入部份資源,但也有他人幫忙,尤其是免費的媒體報導,亦有良心消費者的支持。一般社會創業家會全力拼搏,不下於商人。最後,社企是同時追求社會效益和財務回報的。香港社企有五成是二者兼得,三成是有社會效益但正在虧蝕,餘下的是雖有效益但已結業;無論如何,總是幫了一些弱勢社群。


香港社創的發展及扶貧效益


香港政府自2001年開始發展社企,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政府認為這是扶貧助弱的理想政策(Desirable),因為它不單只扶貧,更有周濟式綜援所缺乏的脫貧及防貧效益。而且,在2007年的社企高峰會中,終於有兩間社企高調承認賺錢,社企被實證為持續可行(Viable)的。到2013年,豐盛社企學會為政府算出,每投資100元資助開辦社企,它每年的營業額是285元,其中48元是弱勢員工的工資,社企平均壽命9.3年,累積工資是446元。社會投資回報是446%,是綜援效益的四倍多,公帑用得其所。


其次,綜援只包括金錢(Cash)。但社企不單有工資(Cash),也培訓受惠者的工作能力(Capability)、擴展他們的社會支援網絡(Connection) ,最後是重建他們對日後生活的信心(Confidence)。所以社企的扶貧助弱果效,在量與質都比傳統的施贈更強。基督徒要做「好事」,但是否應該更進一歩「做好」「好事」?例如,尋求以創新的方法,用同樣的成本,但幫助人得益更多、或幫助更多的人、或幫助一直被忽略但陷於困境的人。我們可否超越做「好」撒瑪利亞人,成為盡用才幹謀最大共善(Common Good) 的上主忠心管家?


協富扶貧的社會效益



香港是個物質豐富但心靈貧乏的城市。2011年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很特別,它用馬斯婁第二至五層需要去分析187個國家。香港在生活質素、社會支援、及受他人尊重等需要,都名列全球頭二十名之內;但只有六成香港人是有人生目標的,這是全球187個國家中排在最後。人生目標是自我實現的前設,沒有目標,無從實現。香港人只懂得努力賺錢,但不懂得用錢去換自我實現。人活着需要飲水;但人不應為飲着水而活。人要為有意義的人或事而活,這離不開挑戰自我和盛載他人兩個層面。


社創的影響,超越扶助基層脫貧;它也為中産提供參與的機會,在他者的人生上留下正面的烙印,讓自己覺得更加完全。參與社創的切入點包括效益投資、知識義工、良心消費、甚至社會創業等,好讓原本去轉化他人的,反而自己被轉化。這是為中産及基層的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Value),基層得物質滿足,中産獲心靈豐足。


提供城市轉化的五條進路


埃里克.賴特[1]為城市轉化,提出「夾縫式變革」的進路:當大部份人覺得應然(Desirable)的構思是可行的(Viable),大規模的改變便有可能成就(Achievable)。夾縫就是指在石屎路面中的裂縫,而從中掙扎生長出來的野草,便是所尋求的變革的先導試驗。裂縫代表野草可以生長的空間,而野草要生長,便要把握機遇,見縫插根,然後逼破旁邊的石屎,以繁殖更多,直至有一天,石屎地完全變成草地。


現時社創已愆生出不同的變種概念,滲入社會的不同界别。在消費者中(Consumer),它變成良心消費,藉日復一日的持久消費,彰顯個人的價值取向;而群體集結而成的運動,目的是以消費改變社會。在商企中(Corporation),它變成企業社會責任,包括推動良心採購,和企業義工協助社企營運。在社福機構中(Civil-society),社創思維催化機構更新。在中學(College),社創是通識課的教材,學生除了用批判思維去反思扶貧政策,也要用創意思維,自己嘗試構思解決方案,成為其中一個解難者。在教會(Church),社創主日學教導信徒,自己要成為一個創新或更具成本效益的好撒瑪利亞人。當社創及其變種概念遍地開花,大規模的改變便有可能成就(Achievable),正如加拉太6:9所言:「我們行善,不想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1] Wright, Erik (2010),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London:Verso, chapter 10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