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需要道歉的護教學—在受宗教困擾的世界裡述說上帝

已更新:3月10日

(Apologetics without Apology: Speaking of God in a World Troubled by Religion)


Canon Professor Elaine Graham

Grosvenor Research Professor of Practical TheologyUniversity of Chester


現今西方文化中,關於公眾的宗教情況,我認為既令世界著迷,又受其困擾。一方面我們慣性地想像,宗教正在沒落, 但另一方面卻有明顯跡象顯示,宗教恆久不墜,甚至正在復興。雖然很多人認為宗教是幼稚、倒退、分化,甚至腐敗;但在很多地方,卻正是有信仰的人在回應人們的需要、爭取社會公義、以及為不同社群建立聯繫。(Spencer, 2017).


宗教不但沒有從西方文化中消失,反而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從廣義來看,我們可能正進入新的領域,一方面宗教在公眾生活中更為突出,反映出世人認同宗教人士及其價值觀之重要性。另一方面,對宗教的懷疑與失望,卻根深蒂固,抗拒宗教更被廣泛視為合理的公眾言論。宗教與世俗共存是史無前例和出人意表的,姑且稱之為「後世俗」吧。此文目的是探討「後世俗」可能帶來的啟示,尤其是基督教在公眾面前的見證。


公眾對生活中展現和實踐信仰比較敏感,但是又未必充分明白「後世俗」,因此難以將這模式放進任何有意義的架構中。現今世代雖然對宗教信仰和實踐比較敏銳,但仍然難以將其融入世俗的討論中。問題在於世俗架構如何訂立適當的政策和規則,以容納宗教的良知和實踐。如何讓宗教機構委派的代表,在這變幻無常及充滿競爭的公共空間中發揮作用?更具體來說,如何更真確和恰如其分地展現基督教信仰和實踐?


我認為我們需要學習,用不持偏見和不抱特權的態度,講述不帶基督教特權的教會,目的是避免因對宗教認知不足引起的誤解。我想指出,由教會領袖,會眾到社會運動參加者,都要重新學習如何在這些場境中「述說」上帝。這包括清晰地表達,他們參與公共生活,是基於可靠的神學理據,他們的信仰是與新的文化環境息息相關的。我相信,我們需要重新探索如何實踐基督教護教學,讓我們在公眾場合為原則和信念辯護時,作好預備。


早期的基督教護教學,扎根於彼得書信所講「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這是針對當時形勢,嘗試解釋、證明、辯解和推廣福音。所面對的除了懷疑和敵擋福音的一群,也有對宗教、哲學、政治感到好奇的一群,我總稱他們為「猶太人、異教徒、懷疑論者及君王」。.因此,護教學一直以一種公共言論方式,通過對話及嘗試以聽眾的角度,增加聽眾的投入度。



但現時的護教學縮窄到福音派的保守框架下,主要針對捍衛教義或經文詮釋。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家Avery Dulles在他的著作 History of Apologetics中形容現今護教者就像「進取的機會主義者千方百計,嘗試以爭辯方式叫人加入教會」(Dulles, 1999, p. xv)。我認為這些敵對且抽象的論證,很大程度上,遠離了基督教歷史中,基於個人信仰的見證和解釋,只是展現個人經歷的福音力量,作超自然的論證;而不是以護教學為基督教教義爭辯到底。


我認為我們需要回歸到早期基督教護教者的精神。他們當時身處的世界與現今世代十分相似:沒有國教的崇高、沒有政治的優勢,卻有同樣的好奇與懷疑,以及一連串的宗教、文化及政治議題。要回歸到較全面的護教學,我覺得需要回到宣教神學的根基,更具體而言就是David Bosch在二十世紀末所指——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這理論模式認為,宣教不只是個人得救或教會增長,而是三位一體的神參與救贖所有受造物。這必須是三重回應:首先需要經過神學反思和辨識,嘗試參與上帝在世上的工作,「找出聖靈在做什麼,並參與其中」1。這著重在上帝創始的原意和作為,是叫受造物得豐盛,並邀請人與神和好。上帝呼召人類透過作祂的門徒和參與這使命,與神建立和好的關係;這意味我們「加入」上帝的行列,進入屬神的生命。這正是為何我覺得,以實踐和行動展現的愛,是護教的基礎。最後,第三方面就是要言行合一,我們要見證上帝在世界作工。護教必須要言行並重。正如David Bosch所講「行動但沒有說話是愚昧,說話但沒有行動是空泛」。這三重的辨識—了解這時代的特徵、回應上帝的呼召、宣告和彰顯上帝的工作,就是公共神學——護教者見證上帝在這世界當中的同在。


我必須指出,我們需要願意更深入了解別人傳統的根源和規範,並且相信與人對話有助更深地了解自己。「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是期盼從對話衍生更大的智慧,更廣闊的異象;護教者必須植根於對話和參與的過程中。以基督教的用詞來說,這是深層次道成肉身的任務。


現時的護教學以信仰正確為重心,我提出的「新護教學」以信心的行動為前提。這新模式將我們的言行,指向上帝在這世界當中的同在,最好的例子,也許就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2。有一個富有的年輕人來見耶穌,他似乎只關心自己的得救。‘ 他問:「我該作甚麼才能得永生?才能得救呢?」耶穌的回覆,卻指出上帝重視的與年輕人十分不同——是與自己、他人和上帝有良好的關係。耶穌以一個教外人的故事回應年輕人的問題。一個不同信仰的教外人身上,我們仍能看見聖靈在世上的工作。這些憐憫的行為叫我們想像基督教宣教和事工,主要就是透過同理心及團結實踐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信仰,更不是個人得救,而是更實際更迫切,依然神聖的事實——就是所有人都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而護教的中心、作好公民以及耶穌基督的中心信息,真正要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




Reference: 1.https://centerforparishdevelopment.wordpress.com/2013/08/10/mission-as-partnership-with-god-an-invitation-to-the-dance/#heading1

2. Matthew 19:16-30; Mark 10: 17-27; Luke 18: 18-23.

(https://centerforparishdevelopment.wordpress.com/2013/08/10/mission-aspartnership-with-god-an-invitation-to-the-dance/# heading1)

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