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一樣的學習

已更新:3月14日

陳鏡榮博士


記得兩年前,道學碩士課程剛畢業,當時,我既興奮又矛 盾。興奮是終於可以在六年內完成兩個學位,不再需要考試和做功課,可專 心在教會事奉。


可是,我為甚麼仍感矛盾呢?我不理解。一位同學推介我攻讀伯特利首屆承辦的博士課程。經過查詢、了解、和與家人同學商討,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這課程非常適合我,他們全力支持報讀這課程。當時,我知道,我不是為了多一個學位,而是心底裡渴望著有特別的學習、發掘,並且提升自己事奉的能力和果效。我產生又想讀、又不想讀的矛盾心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一樣的課程


最叫我難忘的,是柏棋博士帶領一眾師生和同工,走到一般遊客不會到的地方,接觸很難接觸到的人。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在埃及,面對面的與東正教的主教對話。 在整個旅程中,無論在埃及、以色列和約旦,所看到的垃圾村、可容納多逹兩萬人崇拜的石洞教會、巴勒斯坦人住的隔離村莊等等,都讓我學習到書本以外的知識,激活了我多年學習的知識和經驗。


並且,柏棋博士對主日學的重視和執著,親自編寫課程,更驅使了我展開研究查考聖經的新方法。


不一樣的導師


1985年,我開始從商,成為商人。2006年蒙召進入神學院, 接受裝備,放下工作及專心學習。固有的概念告訴我,成為牧者,是一條單程路,不可回頭,不可能由做牧師再轉回做商人。這個課程的幾位導師,同樣是曾為牧師,但現在在不同的領域發展和事奉,當中更有成為商人的。無論是導師的背景、生命和教導,都對我有很大的衝擊:原來,世界可以不再是聖俗之分,兩者都在神的國度當中。工作神學、僕人式的領導、從聖經與神學看城市等的觀念,打破了我很多固 有思想的框框。


不一樣的視野


去年四月,陸輝院長和兩位師長,帶領一群博士生到訪中國不同城市,目的是實地了解、探討不同的事奉模式、內地各種形式的教會與聚會方式。雖然只是走訪幾天,但是所見所聞,都使我眼界大開。從不同基督徒領袖的經歷,我感受到多年來他們所受的苦難和逼迫。沒有人能想像到中國的基督教教會,包括註册和非註册的教會,可以從文化大革命,發展到現在的境況。數千人的教會比比皆是。從農村到工廠, 由工廠到商廈,遍佈着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福音事工。

雖然福音在中國遍地開花,但仍然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福音能在中國廣傳,有賴不住的禱告。牧者也需帶著神的使 命、不斷反思和堅持。


不一樣的成長


自小所聽到的、學到的,是自己不用工作,有別人為你工作,這是最好的。沒有想過,原來作工是好的,是神所安排的。和做功課一樣,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滿有神的祝福和預備。透過查考不同的書籍、翻閲不同的資料,作出分析和整合,可以應用在事奉中。這正是自我成長的歷練。 最開心的,是功課得到老師的提點、肯定和認同。雖然寫作論文極為緊迫、辛苦,而且遇到不同的挫敗和困難,不過, 這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深度成長。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最感恩的是一直感受到神的帶領,能在毫無頭緒中,揭示創新的思維和胍絡持續的方向。感謝 主!


不一樣的異象


剛完成7天緬甸宣教的旅程。我們一行10人。雖然回到香港, 但各隊員的心,還是記念著在緬甸剛信主的弟兄姊妹。短短幾天的探訪中,隊員帶領了21個人信主,這是神的預備。其中一個家庭,有12個緬甸雇工一起決志信主,還願意即時拆除偶像。

當時,在場每一個人的喜樂都是難以形容。接待我們的李牧師,也極為感動。他對我說:「老闆對神的開放,非常關鍵。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商人為了做生意,不會與佛教為敵,所以有時候,基督徒商人,也難以活出信仰。 我從20多歳開始事奉,沒有商業經驗,我不懂怎樣牧養會友,他們會說我不明白他們的難處,所以,為什麼醫院有院牧,軍隊有軍牧,學校有校牧,那為何商界沒有商牧?」這 一段說話,讓我明白自己為什麼從商多年,才能成為現在教 會的牧師。求主繼續給我更清晰的異象,作祂無愧的工人。


結語

從始以後,生命不再一樣。我相信博士畢業,只是一個小結,前面的路將會更寬、更廣。我知道,課程學習的目標, 不只是擁有個人學位,而是彼此終生,成為伙伴,構建更大的網絡和平台,讓更多的同路人同學同行,成為神合用的器皿。




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